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些不适合大声朗读的场景,我们需要阅读一些文字时,只能选择在心里默读的方式。
而当我们默读的时候,脑海里总会出现一个声音将这段内容读出来(比如此刻你在看这段文字时,脑海里是否有个声音在朗读?)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脑海里的声音究竟是谁呢?你有没有怀疑过,为什么自己的脑海里会出现这个声音呢?
其实,我们脑海中出现声音是非常正常和普遍的,很早以前科学家们就注意到这个现象了,还给它取了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内心言语”。而这个声音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声音,尽管它和我们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并不一样。
通常,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只有一个声音,因为它是来自大脑的指令备份。然而,有的人大脑中却可能会出现多个声音,这些声音分别属于不同的人格,拥有不同的姓名、性格、记忆和行为方式,并且都能控制主体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多重人格障碍。
大多数人了解DID,都是通过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比如《柒个我》《杀了我治愈我》《致命ID》等。最为著名的当属《24个比利》,不过我并没有看过那本书。所以这本《我的身体里住不下13个人》算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作品。
书的作者晴出生于1996年,虽然年轻,却拥有12个分身,最早的一个分身是洋祐,产生于他上幼儿园(2岁)时,一直陪伴他到现在。之后,陆陆续续地,其他十一个分身逐一诞生。
而这本书,就是晴作为一个“能够见面的有多重人格的人”,和他体内的其余12个人格共同讲述的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为什么晴会分离出这么多的人格呢?书中,洋祐对这个问题做了解答。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我们之所以确认“自己就是自己”,是因为我们拥有自己从小到大成长的记忆,这些记忆被完整地保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可以说,“记忆就是一个人活着的证明,它同时也是一个人的核心”。
然而,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再加上对自身性别的不认同,晴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否定和放弃自我的状态中,但是他又无法逃离自己的生活,所以始终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状态中。当这种状态达到顶峰时或是由于某种缘故而爆发时,就是他的自我否认达到巅峰进而分离的时候。
因为他不愿意保留那些记忆,或者说不愿意面对那些让他感到痛苦的现实,于是选择了丧失或者放弃记忆,把这段记忆交给其他人格,然后将这个人格分离出去。
就是这样不断的自我否认叠加,最后就形成了现在的13个人格共存的状态。所以,可以想见,年纪轻轻的晴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少的痛苦和烦恼。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承受了无数痛苦的人,却开发出了一款义务为残障人士提供帮助的app——cotonoha,虽然这个app的开发工作都是分身之一圭一做的,但不可否认,分身和晴是不可分离的。
我特意去App Store下载了这个软件,上图左边就是app的启动界面,配色非常简单,清新的绿色和干净的白色;右边是软件所分的几个栏目,不需要注册,也不需要提供任何个人信息,就可以在相应的栏目里发布信息,倾吐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烦恼。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进入cotonoha,在positive栏目用中文发了一条信息(图上红框),没想到过了几天,晴(也可能是别的分身)在上面回复我了,虽然我并不懂日语,但也大概能猜到他所说的意思(如果有懂日语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帮我翻译一下,感谢~)
真的是非常温柔善良的人啊。无论是晴还是其他分身,都要好好活下去哦。
“只要你活着,就值得一朵小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