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今年8月,浙江义乌的一名6岁男孩小方,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独自一人乘坐电梯,并做出危险动作,令自己“距离死亡只有一线之隔”。
当时,电梯上行快到5楼时,孩子突然朝着电梯控制主板位置撒尿。
随即尿液进入操作控制箱,导致电梯按钮全部失灵,箱体发生震动,最后卡在了7楼和8楼楼层之间,且梯门处于半开的状态。
呼救无果后,孩子爬入到电梯内门和外门之间的缝隙,随后又慢慢爬回电梯内。
当第二次爬进轿厢时,一不小心失足掉入到30米深的电梯井内。
等到孩子被发现送往医院时,已经陷入到重度昏迷中,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为多处骨折、颅脑损伤、创伤性休克,有生命危险。
好在时隔一个多月,经过多方的诊断和治疗,男童终于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对外界刺激有了一些反应,如今还能够开口正常沟通。
本来孩子康复是一件好事儿,可是网友似乎对此并不买单,而是纷纷把注意力聚焦在“熊孩子”“、“熊父母”的身上:
6岁的小方独自一人乘坐电梯,无父母陪同,尿停电梯。
小方是整个家族4代单传的男孩,他有7个姑姑,从小就受尽宠爱。
这些信息组合到一起,俨然是一个调皮的熊孩子和一对疏于管教的熊父母的故事。
姑且不谈教养问题,身体能够康复,电梯能够修复,敢问家庭教育能否跟得上呢?
一个6岁的孩子不分场合,随地大小便的行为,可以用“他还只是一个孩子啊”、“看在孩子年龄小不懂事的份上”作为解释,得到大家的原谅。
那么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对孩子一味的溺爱和疏于管教,就真的是百口莫辩、难辞其咎了。
其实,在家庭教育中,比起父母的疏于管教,更可怕的是,很多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想什么,需要什么,就这样稀里糊涂把孩子养大成人。
湖南卫视曾有一档饱受争议的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计》,也被称为问题少年集中营。
节目以纪录片加真人秀的方式,24小时记录了几个青少年的成长历程。
在第二季的某一期节目中,来自城市的17岁主人翁陈新颖,一开始就与妈妈发生激烈的争执:
早上妈妈没有敲门,直接推开房门,给他送来一杯热牛奶,他朝自己的母亲怒吼道“滚”,还把玻璃杯直接摔碎在地上;
等到母亲做好了一桌孩子以往爱吃的饭菜,喊他起床吃饭时,迎来的却是陈新颖对妈妈的推搡和责骂……
△《变形计》节目片段
面对节目镜头,这位母亲神色纠结且痛苦不已,甚至说出这样的话:“如果他不变好的话,我都要死了。”
可是,在这个问题少年眼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幅场景:
多年前,父母以害怕伤害孩子为名义,瞒着儿子陈新颖离婚,过了很久以后他才知道真相。
之后跟着妈妈一起生活,这时候母亲过度的关爱,对他而言是一种无形的枷锁。而至于爸爸呢,则是一个永远也打不通的电话号码。
在节目里,他反复在质问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要欺骗自己,为什么不给他一个完整的家。
得不到家庭温暖,就只能选择用粗暴狂躁、冷漠叛逆的方式,来表达愤怒和不满、对抗父母、保护自己。
面对儿子近乎失控的行为,陈新颖的母亲感到一股无能为力的绝望。
她始终想不明白,在物质上自己尽最大的能力照顾孩子,从来都是不缺他吃,不缺他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好,到头来孩子反而这么叛逆、这么不听话。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曾经说过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可以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深以为然。
养育孩子,从来都不是物质层面的问题,不是给他很多很多的钱,或者很多很多的爱,你就能培养出一个积极阳光、进取上进的孩子。
很多时候,比起物质上的需求,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能够理解自己,给他安全感,给他自信心,给他爱与被爱的能力。
他想要的不过是一个温暖的拥抱,而你给他的却是一个香甜的苹果。
虽然说都是爱,但是方式不对,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看不见的伤痕。
许多父母喜欢以爱之名,打着“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的旗号,滑稽的是,竟然不知道孩子内心深处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物质?陪伴?尊重?自由?还是理解?
一个不懂孩子心理需求的父母,哪怕花上再多时间陪伴和金钱弥补,也很难培养出一个人格健全、适应社会的孩子。
心理学中一直有一个观点,如果孩子的心理需求一旦没有得到父母的满足,他的一生都会处在寻找当中,并会因缺乏和寻找而带来各种问题。
例如,一个人如果在幼年时期,没有与父母建立起牢固的情感纽带,孩子很容易产生不信任感和极度的愤怒,并会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变成一个缺乏道德感、没有共情能力的成年人。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父母其实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生孩子,更不懂得怎么养孩子。
甚至有些人正在用错误的教育方式,悄悄毁掉孩子的一生,竟然还不自知。
以为只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物质和条件,只要肯为孩子花钱和花时间,争取让他考上一所名校,赢在人生起跑线上,这些就是父母能为孩子所做的最好的事情。
殊不知,养育孩子,从来都不是只需花费金钱和时间的事情,而是需要你真正的“走心”:
走进孩子的心里,读懂孩子的语言,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