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什么样的父母,照出来的就是什么样的孩子。
这话一点不假,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会在耳濡目染中模仿父母的互动模式:
如果父母为人和善,说话时让人如沐春风,那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会是风度翩翩,举止优雅的;
如果父母喜欢讲脏话粗话,那孩子长大了多半也会缺乏教养,出言不逊;
如果父母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性格孤僻,容易自卑,甚至怀疑自己。
家庭氛围是否和睦,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能否健康成长。
一个不懂得好好说话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一位做老师的朋友跟我讲了这么一件事:
她带初一,班上有个小男生,门门课成绩名列前茅不说,还打的一手好篮球,那孩子少言寡语,也并不是那种仗着自己有点小聪明就任性调皮捉弄人的脾气,这样的孩子,本应该是炙手可热的小明星,可他人缘却奇差,同学们不喜欢他,就连其他的代课老师,提起这个孩子也常摇头叹气。
这男孩不说话时还算聪明讨喜,一开口却是生冷硬倔,分分钟就让人没法儿接。
想让同桌让一让的时候,他总是冷着脸让对方“起来”,平时同学聊天不小心冒出一两个口误,他也会严肃的去纠正和争辩,就连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讲错了一个语法,他都会毫不留情的质疑“老师你昨天没备课吗?”常常弄得别人下不来台。
她眼睁睁的看着,他的生活像是陷入了一个向下的螺旋,因为总是得罪人,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跟他说话,又因为他孤僻,而变得越来越无趣尖刻。
同班同学在不远处的篮球架下玩的热火朝天时,他一个人孤零零的在一个角落里练习投篮;
他试图跟同桌搭话时,对方却装着没听见似的把脸转向一边;
就连某几个被他当众怼过的老师,也时常不给他好脸色看。
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抽了个空就去小男生家里家访,对男孩的成绩予以极大肯定的同时,挑了几件无伤大雅的小事,委婉的提出,孩子如果可以更友善温和一些,会获得更好的成长。
话音还未落,男孩的父亲瞬间就收起了一脸笑容,将男孩连推带搡的从书房拉出来,劈头盖脸一顿骂: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是不是?平时都跟老师同学怎么说话的,快,赶快给老师赔礼道歉。
她连忙摆手解释,而他犹自喋喋不休的训斥着儿子,直到那孩子低头认错才罢休。
还没等她一口气舒完,夫妻俩一言不合就开始争执,一个埋怨老婆天天加班没时间教育孩子,一个指责老公太大男子主义,没给孩子好的言传身教。
她手足无措的看着夫妻俩吵架,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而就在那个尴尬的要命的瞬间,她看见那个男孩站在沙发旁边的样子。
没有怒火,没有不满,没有恐惧,甚至没有因为父母当着外人争吵而生出的一丝嫌弃或羞耻。
他就只是站在那儿,不看她,也不看自己的父母,面无表情眼神空洞。好像只是在耐心的等待这一场争吵的结束。
无动于衷,习以为常。
她回去之后,不惜违反学校男女分坐的规定,硬是将全班情商最高的那个女孩安排给了他坐同桌,跟我感慨说:
他就在这种家庭环境里长大,要是会好好说话才是见了鬼呢。我没办法改变他的父母,只能安排一个会沟通会表达的同龄人跟他同桌,看看能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一点。
这孩子的爸妈还是企业高管呢,却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来埋怨指责互相捅刀子,一家子人,好好说句话怎么就那么难?
他大概没见过平心静气有商有量的沟通是什么样的吧。
他大概不知道带着笑容伸出触角也不会受伤的吧。
他大概从没有被温柔的倾听和理解过吧。
我想象着这个小孩的样子,忽然有点心疼。
有些父母好像从来不会赞美孩子,他们觉得那样会让孩子骄傲,只有时刻鞭策他,他才能不断进步。殊不知,你们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像一只利剑,深深刺中孩子脆弱幼小的心上。
前段时间,四川一名高中生小斯在高考后选择自杀。在他自杀后,他的QQ空间发出了一篇定时说说,控诉对父亲的不满。
小斯的遗书中说:
爸爸从小吃了很多苦,脾气不好,所以望子成龙心切,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
自己考了98分都要被骂,吃饭打嗝一耳光打过来,夹菜姿势不对也会被爸爸打。
爸爸问小斯英语学懂了没:
如果他说学懂了,爸爸就会说:“娃儿不要骄傲自满,半灌水响叮当。”
如果他说没有学懂,爸爸又会说:“那你这一学期学了些啥子麻批!”
想得到爸爸的一句肯定,简直比奔月还难。
其实现实中,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
他们将自己的失败投射到孩子身上,非常希望通过孩子来破除自己的焦虑,甚至变相挽救自己的人生。
父母以为自己这是恨铁不成钢,甚至美其名曰“都是为了你好”。
却忽略了这种打击式教育,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消极。
他们没有接收到父母传递过来的爱,反而更多地感受到了嘲笑还有不认同。
语言这东西,在表达爱意的时候如此无力;在表达伤害的时候,却又如此锋利。
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却需要一直学习。
学会好好说话这一课,希望家长们永远不要缺席。
这是芬兰的一则公益广告短片《孤儿院》刷爆了朋友圈:一对乖巧的姐弟俩,来到成人“孤儿院”中。在一名女士的引导下,他们开始“面试”橱窗里的四组父母,选出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