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越狱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像美剧《越狱》,凭借男主温特沃斯·米勒俊朗的外表,这部美剧受到了众多观众的追捧和喜爱。但是,越狱题材的影视作品受到热爱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类对于自由的向往。而《肖申克的救赎》这部被誉为“影史第一”的电影,尽管是1994年的作品,现在看起来有些陈旧,但是它却绝不落伍。《肖申克的救赎》借由银行家安迪的经历向所有观众传达了一个观念,抑或说是传达了一个问题:自由是你所能承受的吗?
安迪身为一位银行家,持枪入室想要报复自己出轨的妻子,虽然临时后悔了,但是却出现了变故,妻子和情夫被他人所杀,而无辜的安迪则被诬陷为杀人凶手,锒铛入狱,被关进了肖申克监狱。
作为电影的第一视角叙述者,瑞德是狱中的交易商人,他为狱友带来他们想要的所有东西,生活用品、食物、香烟、甚至是毒品大麻,他在肖申克这个监狱里,有着超然的地位。在他的眼里,安迪是和这个监狱里所有人都不一样的,他就像一个游离在体系之外的绅士,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仿佛都在散步一般悠然自在,他在刚进入肖申克的时候,他的眼神就像猫一样,警惕地审视着肖申克里的一切,因为他和瑞德,和老布不一样,他不属于肖申克,他没有罪,他不属于这个牢笼,他更像是一只自由的鸟。
而瑞德自己,钦佩安迪的态度和才华,折服于他的魅力。但是,在多次假释失败之后,其实他已经不再那么向往自由了。瑞德渴望过自由,或者说他一直在渴望着自由,可是同样的,也在畏惧着自由,因为他明白自己也被“体制化”了。是监狱的体制,是周遭的环境和朝夕相处的狱友潜移默化改变了他的想法。因为自由是相对的,瑞德正在监狱中,他在“体制化”的管理下是自由的,他在这里有自己的朋友,有地位,有生活,他已经在狱中度过了三十个春秋了,自由对于他来说已经慢慢地成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他已经渐渐忘记了自由到底是什么了。
而布鲁克斯·海特伦,监狱里的人都称他为“老布”。他,就是一个完全沦陷在“体制化”之下的悲剧。在狱中,老布是个好人,监狱里所有人都尊敬他,爱戴他,甚至狱警和典狱长都不会刁难老布,还会给他一些方便。监狱何尝不是一个社会呢,在这个社会环境里,老布是自由的,他已经习惯了监狱的生活,他已经离不开“体制化”的监狱了。五十年的时间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五十年意味着三分之二的人生,甚至对于部分人来说,五十年就是他的全部了。而老布鲁克斯,他已经在肖申克监狱里活了五十年了,他已经离不开这里了。自由对于他来说,意味的不是希望,而是绝望和毁灭。老布无法适应这个全新的世界和社会,他甚至没有办法在这个自由的社会里活下去,最终绝望的他选择自杀,并且留下了遗言“BROOKS WAS HERE”——“老布到此一游”。
而安迪,他从来不属于肖申克,他是一个真正勇敢并且向往自由的人,他不仅能承受自由,他还渴望自由。懦弱的人会用囚笼保护自己,而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安迪从未放弃希望,他在肖申克里建造图书馆,帮助狱友,不是因为他有多善良,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生而为人,理应如此,他没有放弃自己,也不会放弃别人。安迪聪明,机警,他依靠着自己的才华和毅力,在这所监狱立足,在这片没有自由的土地上播下名为希望的种子。当他在那条泥泞,肮脏的下水道里爬行时,他所逃出的不仅是这所囚禁他肉体的肖申克监狱,更是挣脱了束缚他灵魂的枷锁,越狱那天的雷雨大作,洗涤干净的不仅是他的身体,还有他的灵魂。
《肖申克的救赎》被传奉为经典之作自然有其原因的,他宣扬的不仅仅是人类对于自由的渴望,还有自由所带来的东西。究竟在自由的背后,是希望,还是毁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承受得了“自由”这两个字。我们从未失去过自由,我们一直拥有,不曾失去,所以我们对于自由既没有渴望,也没有瑞德和老布的那种对于自由的畏惧。身为普通人的我们,应该珍惜“自由”,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也未免太傻了些。
但愿所有的挫折和伤痛都如同那根穿过糖葫芦的竹签,虽然疼痛穿越了身体,但是那根竹签却能成为我们一生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