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政委马湖之边在群英会里发了几张新鲜竹笋的图片,一并布置下的还有一篇关于“笋”的作业。
看着这些新鲜竹笋立在地上,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在父亲的带领下,在竹林中寻找鲜嫩竹笋的时光。
我生长的长江中游一带,这里的竹笋经历了严冬,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总会从泥土里冒出来。
在万物复苏之时,竹笋便一点一点地从地里破土而出,太冷的时候,它们便埋在土里或者躲在干枯的竹叶下,等天气暖和了,便一个个从枯叶里探出了头。接着,特别是等下过一场春雨,竹笋便蹭蹭地从地里冒出来,正如新生的生命,充满活力。
这时候的竹笋称为“春笋”,像政委这样在如此炎热的夏天取得的笋是不多见的,而春笋更加脆爽更加美味。
小时候,每到清明时节,父亲总要带着我和弟弟回老家祭拜祖先。
老家在大山的最高最里面,有一条蜿蜒崎岖的土路通向那里。老家里有二伯一家,每次来都在他家吃午饭。二伯家的隔壁是我家土屋,从我记事起就没在那里住过,如今怕是已经破旧不堪,风雨飘摇了吧。
老家的正前方是一个不高的向下的山坡,山坡下就是一片竹林,每当风吹动竹林的时候,总能听到一阵簌簌的响声,那不断晃动的竹子如绿色的海浪般此起彼伏,甚是好看。
从山里祭拜完祖先回来,父亲总要领着我和弟弟还有二伯家的堂哥一起去竹林。这时的春笋已经初露头角,长得快的已有半个手臂那么高,但大多数都埋在竹叶下,要想寻见就得在厚厚的竹叶下翻找。
堂哥是找竹笋的好手,长时间在林里摸爬滚打的山里人,自是比我们这些山外人来的熟悉。
只见堂哥在竹林里穿走,然后停在一处在我看来没什么特别的地方,用锄头翻开厚厚的树叶,立马就看到了冒出尖的竹笋。堂哥并不急着去挖,见到大小适中的才慢慢的围着竹笋四周刨土,刨了差不多十厘米有余,露出了亮白之色,才一锄头将其根部挖出。若是见到比较瘦小的,便将枯叶重新翻回去给它盖上。
不是见到所有的笋就得挖出来,那些太过瘦小的或是太过成熟的,都不能挖,留着以后或者让其长成又高又长的竹子。
父亲说,这是要给子孙后代留点。
在回家的路上,堂哥随手扯下一片嫩绿的竹叶,放在嘴边,几个清脆的音符在竹林中不断回响。
回去后,二伯便拿出几个新鲜竹笋,剥皮去叶,切成大块放入手中煮沸,焯水后切成片与肉片一起爆炒,香喷喷的竹笋炒肉就出锅了。
父亲最爱这道菜,而我那时候因吃起来有点麻嘴并没有吃多少,倒是将肉片抢着吃了。
余下的五六根竹笋被父亲装入了袋子,准备带回家,并嘱咐二伯将笋叶留着晒干,端午之前捎点过来。
母亲总爱在端午节时包粽子,用竹笋叶包的粽子十分清香,那是我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