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课上,教授讲了一个欣赏景观的方式。我本是认真拿小本子奋笔疾书死命记录的,但听她说完我不禁停下思考了瞬间。她说欣赏一处景观时,用描述替代总结。也就是说,当我们身处一处景观时,感受身边的风,光线,气味,声音,观察周边的环境,事物,人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体会这处景观后,描述这处景观的场景,但是不要包含自己的主观情感。比起说“我觉得...”,不如试着说“我看见...”,“我听见...”,或者“我感受到...”。
我还并不能很好的运用这一理论去欣赏景观建筑,总是摻杂自己的喜好。但当我越是学习欣赏景观时越是隐隐思考,如果人类欣赏生活的态度也是依据这一原则,那生活是不是就不至于煎熬。而这一原则在欣赏的别人的生活时尤其重要。
不知道多少人因为这样的话对自己的喜好、爱人、甚至梦想望而却步。“这个专业不适合你找工作”;“我觉得他/她配不上你”;“没人这样做过,别以身试法”。这些话大多来自于亲近的人,也有不少来自于“善良”的热心肠们。虽说起点都源于关心这条大河流,可这些关心却在不知不觉间覆灭了多少可能性。它随着时间一起冲刷我们的内心,有些是涓涓细流,有些则来势凶猛。它卷走我们血液里对未来零碎的期许。大概是期许太过零碎拼不出朦胧的场景,而水流又绵绵不绝太有韧性,于是无奈的放弃再附带一句“唉现实”。
如果人类欣赏生活的方式像欣赏景观那样纯粹;如果教育会普及客观对待他人生活的原则;如果人们的意愿不再被千千万万熟悉的不认识的人强奸。我学会欣赏景观,还在学习欣赏生活,不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
“这里的风有大海湿咸的味道”,“这里的树有三个我那么高”,“这里有位妈妈推着她的宝宝,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