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孩子,父母一个眼神,他就知道要适可而止了,而你的孩子却不会,好像还要故意和你对抗?
他们的区别在哪里?那个孩子为什么会适可而止,而你的孩子为什么不会?是因为那个孩子比较乖吗?错了。
举个例子,对大多数人来说,如果远远就看见了一只大狗,他们就会本能地避开,但是,有个别人却敢于走到老虎的身边,比如,发生在北京野生动物园的一幕,一位游客擅自下车,不听工作人员劝阻,进入老虎生活区。
他就不怕老虎吗?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人和人的基因不一样,生活环境不一样,这些“不一样”造就了他们对类似情况不同的处理方法。
比如,如果一个人从小被狗咬过,那么他对狗的警惕性就会远远高于其他人,因为他害怕再次遭被狗咬。
如果一个人遇见的狗都是非常温顺的,那么当他看见一只很凶的狗,他可能也不会当回事,因为经验告诉他狗是温顺的,就像有的人外表看起来很凶,但是待人却非常和善。
上面这个闯入老虎生活区的游客,明显就是对老虎没有恐惧感,他对“被老虎吃掉”这个概念没有特别的感觉。
那应该如何去教育这个游客呢?警方取证之后,对该游客进行刑事拘留。
那些对父母的口头批评始终不听的孩子,应该怎么教育呢?可能棍棒教育就是唯一的选择了。
那孩子能打吗?刚好在抖音上刷到司马南老师的视频,结论:可以打,并且挨过打的孩子,更懂得察言观色。
为什么?他的一位心理学家朋友告诉他说:
如果一个孩子因为犯错挨过打,他就会变得机警,他不愿意再次挨打,每次一做"理亏的事",他就竖起耳朵,瞪大眼睛去注意父母的反应,如果父母稍微面有难色,他立马就会适可而止。
有些孩子对父母的此种“脸色反应”比较敏感,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是之前就受过教训,被训练出来的,就像被狗咬过一样,他就会怕狗。
而那些对父母的“脸色反应”没有反应的孩子,可能是天生牛犊不怕虎,他就需要被人为地“修理”一番。
陈生谈感受:
我是80后,从小吃过几十次的棍棒教育,我父母用铁丝衣架教训我,太恐怖了,不回忆了......所以,我内心是非常抗拒这种教育方式的。
实际上,我女儿(现在七年级)从来就没有被棍棒教育过,但是,客观地说,这主要是因为她对我们夫妻脸的“脸色反应”是比较敏感,也从来没有故意跟我们对抗过。
而我生活中见过不少孩子,他们和父母的相处之道是极其离谱的,先不说他们对父母没有一丝尊重,甚至还对家长呼来喝去。而尽管父母人前人后都在批评教育他,但是毫无效果,像这种情况,我觉得就要如司马南老师说的那样:该打就打。
并且,孩子越小,打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孩子已经大了,到了青春期了,这个时候就比较麻烦了。
有一次,李玫瑾老师在《圆桌派》讲过这样的一个观点:管孩子要趁早,12岁之前父母要示强,12岁之后要示弱。
比如,孩子小时候,父母连大声呵斥都没有过,到了青春期,突然有一天给孩子来了个大嘴巴。这个时候,孩子的内心就承受不了这种“重”教育,然后做出了各种出格的事。
所以,快乐教育和棍棒教育适合不同的孩子,有的孩子值得快乐教育,而有些孩子就要吃棍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