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鱼爱吃猫
大年初一,我先在这里给各位读者和朋友们拜年!祝我们所有人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年年有余!
昨天我写完了《谈美》这本小册子的最后一章笔记。今天我想谈谈自己读完这本书之后的一点感想。
其实这将近二十天的更新,真正要叫做笔记,是比较惭愧的。我基本上是把《谈美》书中的精彩内容摘抄了一遍,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改写。这么做的原因,是我觉得朱光潜先生的这本书特别的好,对于培养一个人的美感意识和审美技巧,都是特别有用的。事实上,《谈美》也是朱先生最出名的作品之一,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历史上的文人才子们,抄书的事情也没少干。一方面是古代的条件有限,没什么印刷的书可买;另一方面,抄书的过程能让人把书的内容深深地刻进脑子里,对加强记忆是很有帮助的。
《谈美》这本小书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第一,什么是美;第二,什么不是美;第三,我们如何欣赏美;第四,我们如何创造美;第五,我们的生命如何拥有艺术的美感。完了。
阅读这本书时,我首先注意到的是成书时间。1932年的中国,正是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候。国土沦陷、日军入侵,彼时朱先生撰写了《谈美》,目的就是为了唤起中国人对生活态度的认识和改变,让中国的官场、商场、军队中不再充斥着敷衍、虚伪、干涸的空气。由此观之,朱先生心怀家国天下,可以国士待之。
如果你觉得现在天下太平,不需要学这些,那就错得太彻底了。朱先生以多年治学和研究的经验,从根源上挖掘与美相关的知识,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短短106页的小册子,让他写得深入浅出、由表及里。看完之后,我的第一感受是,这本书的知识是超越时间的。无论什么时代,人类都需要美的修养,而《谈美》正是一本最好的入门教材。
前些天,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的核心概念是“中国有许多‘美盲’”。“美盲”这个概念比较新鲜,文章也花了一番笔墨解释,原来它是相对“文盲”来说的。中国现在的文盲率已经很低了,基本上人人都会写字、读书看报。然而,在美学方面,相当多的中国人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的状态。在文章作者看来,这个状况是亟待改善的,因为没有哪个文明是在问鼎天下时仍然对美一知半解的。
小到穿衣搭配、化妆发型,大到城市的规划建设、文物的修复保护,生活中处处可见美学的应用场景。但今天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让人尴尬的现状。比如网络上盛传的一种说法:“中国男人对外国异性,甚至本国异性都没有吸引力,因为中国男人普遍不会打扮,也不锻炼,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
这样的说法可能有失偏颇,但走到街上看看,衣着随便、戴着眼镜、头发面容都不打理的男人的确有很多。我去过许多发达国家,包括我们的近邻韩国。在许多地方,男女两性都把自己的外貌看得很重要。男人出门也要讲穿衣搭配,如果是比较正式的场合,还会适当化妆。这不仅是对他人的一种礼节,也是对自身的审美要求。
另外,网上也有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奇葩设计”,比如河北省的“福禄寿大楼”、广州的“铜钱大楼”,以及国外知名地标建筑在国内的拙劣复制品等等。没有读《谈美》时,我认为他们丑,却说不上来丑在哪里。读完之后,我终于知道了。这些奇葩建筑的丑陋,就在于它们的“俗”和“虚伪”。它们的设计师,没有用心去凝聚美的意象,却用俗滥的形式和线条去刻画甚至模仿已然存在的事物,自然得不到美的结果。
在朱先生看来,像建筑和其他形式一样,人的一生也是一件艺术作品。能不能过好它,全看你有没有一颗发现美、欣赏美的心。善于生活者,不苟且,不敷衍,每一次抉择取舍,每一个音容笑貌,都符合自己的内心,也就是“人格圆满”。这个人格不一定是老好人或者刚正不阿,但它是独特的、不盲从的,更不会用虚伪去掩盖自己的本色。
如果说《谈美》这本书对我有什么价值,我想那就是它开启了我曾经懵懂的美学意识,让我进入了美感和美学的世界。我不知道后半生会走上如何的轨迹,但那一定是告别了俗滥和虚伪的轨迹。
我会认真而豁达地活着,直到死去。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