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电脑推送完公众号里的一篇文章,女儿刚好放学赶到家,看到标题《从苦日子中走来的母亲》,就好奇的问,是写我奶奶吗?我说是的,女儿就说那我得好好看看。
中间,我和她妈妈到厨房端菜盛饭。女儿正襟危座坐在沙发上,目不斜视的注视着手机,忽然指着手机说爸爸你把忙惯了写成忙怪了。我凑前一看,还真是,可能是用手指在手机上写的,不小心弄错了,就夸奖女儿看得认真。
一会儿,女儿又喊爸爸,爸爸,声音里夹杂着哭腔,我以为出什么事了,急忙问怎么了?女儿看着我说,爸爸,我读完了,我想哭,你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哭了没有?我心里呯地涌上一股暖流,知道这篇文章的某一些地方触动到女儿的情感了,让她不到十一岁的年龄竟可以看得泪流满面。
我强装欢颜地对她说,爸爸是大人了,有时即使想哭,也会放在心里。女儿似懂非懂的点着头,好像真的明白了大人间的一些事情。
女儿上幼儿园前,由于工作忙,一直由我父母照看的。所以女儿对她爷爷奶奶是相当有感情的,每次见了总是抱着亲了又亲。父亲患老年痴呆病时,唯一认得的人就是他的孙女。父亲不在后,每到暑假我总是让女儿回老家陪她奶奶住上几天,所以读这篇文字时才会让女儿如此动容。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习惯把自己最差的一面给最亲的人,以为亲人之间可以毫无节制的容忍和伤害,其实每次都是互相之间的更大伤害。每次失意、挫折、悲观时,我们无法向其他人倾诉内心的酸楚,只好任性的撒在亲人身上。在写《从苦日子中走来的母亲》时,我已深深感受到由于任性带来的深深自责。
文字是可以用来疗伤的。我大侄儿看文后给了四个字评价:已阅,泪流;还有个兄弟留言:感动;还有个文友三杰更是不惜笔墨写到:老人家们总是很疼爱很怜惜其子女晚辈,他们自己却成辈子都不辞辛劳,勤劳也似乎成了他们一种无法改变的生活习惯,有时,真想让他们脱离田地及家务的种种琐碎劳作,可他们一脱离田地及家务劳作反而显得很不适应,很不习惯,很不自在,也许他们这样做也是在追求一种自身价值或存在感?在这种情况下,有孝心的晚辈有时就会感觉对这样的老人家有点心疼不上去,也似有一种无奈,往往就会在心疼老人家的同时,有时也不得不顺从、尊重老人家自己更习惯、更喜欢的活法……。表达对父母晚景生活的态度和立场。
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心终归留在出生的地方,那是生命的发源地,是灵魂依附的港湾,更有对父母切切的爱。
有些爱,我们口中可能无法说出来,只好珍藏在心里头,任其发酵,任其疯长。
如果我们真正爱自己的父母,一定要趁他们身体健康的时候,多抽出时间陪陪他们,听他们说些家长里短,陪他们吃些粗茶淡饭,陪伴才是最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