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有机会就偷,但一经别人指出就马上说出窝藏赃物的地方。有一次吃饭时,我们的厨师就曾想厚颜无耻地欺骗我们。他给我们上两只鸡,每只鸡都少一条腿。当我们向他指出一只鸡应有两条腿时,他便笑着把少的鸡腿送来了。”
上面这段话并不是我编的,而是出自法国作家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一书,发生在英国特使马戛尔尼1793年出使清国期间,是乾隆帝治下普通民众的真实写照。
一些人提起康乾盛世,内心无比激动,张口闭口就是占了多大地盘、养了多少人口、GDP总量占世界多少多少,这些跟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有关系吗?没有。所谓的“康乾盛世”可能并不存在,即使有的话也只是一小撮满汉权贵的盛世。
由于清国实行严酷的文字狱,要想从内部视角了解康乾时期的社会状况相当困难,幸好英国派特使马戛尔尼率外交使团于1793年出使清国,他本人及随行人员留下了大量珍贵资料,让我们得以从外部视角一探究竟。
一 饥饿的盛世
文首的清国厨师为什么要偷外交使团的鸡腿呢?穷的,具体来说是饿的。下面再补充一段。
“因为中国人送来的食物过多,并且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海,去捞这些英国人的弃物。但中国人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
上面这一段出自外交使团副使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这一景象打破了西方人认为中国超级富裕的认知。
乾隆朝末期,全国人口估计在3.5亿左右,人多地(耕地)少,大部分普通人都生活在贫困之中,清国事实上已经掉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二 贫富分化
“所经过的地方以及河的两岸,大多数房子都是土墙草顶的草舍。也有很少一些高大、油漆装饰的房子,可能是富有者的住所。很少看到中等人家的房子。在其他国家里,富有者和赤贫之间,还有着许多不同等级的中等人家。”
这一段来自外交使团副使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贫富分化在每个国家都存在,但他们没有见过清国这么严重的,对稳定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的中间阶层在清国几乎绝迹。
除了住,吃也能印证这一点。外交使团发现,与政府中很多胖子高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底层很少有脸色红润之人。当时没有相机,下面来一张晚清时期的老照片:
三 财产权
“中国所有的有关财产的法律确实都不足以给人们那种安全感和稳定感,而恰恰只有这种安全感和稳定感才能使人乐于聚积财产。对权势的贪欲也许使他们对那些小康视而不见,但是那些大富却实难逃脱他人的巧取豪夺……”
这是外交使团副使巴罗认真研究清国法律后得出的结论。
在这样的社会,没有权力的人即使辛辛苦苦创造出了财富也会被有权力的人以各种名义收割掉,所以人们的最优选择是考科举当官而不是去创造财富。
财产权得不到保障的危害有两个:
个人层面,由于财产权是个人自由的基石,财产权得不到保障就谈不上个人自由。(清朝是中国专制主义发展的巅峰时期,也没有自由)
国家层面,由于人们都担心自己发达之后会成为待宰的羔羊,丧失了追求财富的原动力,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停滞不前,逐渐僵化。
四 人权
“在这样的国度里,人人都有可能变成奴隶,人人都有可能因官府中最低级官员的一点头而挨板子,还要被迫亲吻打他的板子、鞭子或类似的玩意,跪倒在地上,为麻烦了官府来教育自己而谢罪。于是荣誉观和尊严感就无处可寻了……人的尊严的概念巧妙地消灭于无形。”
这一段来自外交使团副使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
生活在清国的人们毫无人权可言,整个国家除了皇帝是正常人之外其他人都是奴才。在清政府眼中,百姓并不是成年人,而是儿童和奴隶。
马戛尔尼对清政府的统治是这样描述的,非常贴切:“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
最后的话
英国外交使团出使清国以前,中国的人设是高大上的,西方很仰慕;外交使团把清国的实况带回西方后,中国的人设开始崩塌,良好形象碎了一地,西方正是从这时开始鄙视中国,妖魔化中国。
康乾时期,底层民众吃不饱饭、贫富分化悬殊、财产权得不到保障、毫无人权……,这样的社会好意思称之为“盛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