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今天的阅读,我对以下内容印象深刻:
原文摘录: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矛盾着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例如,残存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小资产者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和农民小资产者的矛盾,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矛盾,以及其他的矛盾,都为这个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
半殖民地的国家如中国,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呈现着复杂的情况。
当着帝国主义向这种国家举行侵略战争的时候,这种国家的内部各阶级,除开一些叛国分子以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帝国主义和这种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而这种国家内部各阶级的一切矛盾(包括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间这个主要矛盾在内),便都暂时地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中国一八四〇年的鸦片战争,一八九四年的中日战争,一九〇〇年的义和团战争和目前的中日战争,都有这种情形。
然而在另一种情形之下,则矛盾的地位起了变化。当着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压迫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的时候,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阶级就会向帝国主义投降,二者结成同盟,共同压迫人民大众。这种时候,人民大众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的同盟,而帝国主义则往往采取间接的方式去援助半殖民地国家的反动派压迫人民,而不采取直接行动,显出了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中国的辛亥革命战争,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战争,一九二七年以后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都有这种情形。还有半殖民地国家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内战,例如在中国的军阀战争,也属于这一类。
呼应:
1. 主要矛盾原理:
• 在复杂系统中存在多个矛盾时,必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主要矛盾"。
• 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影响着其他次要矛盾的存在状态。
• 主要矛盾具有动态性,会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地位转移。
2. 矛盾的主次转化机制:
• 当外部压力加剧(如战争)时,民族矛盾可能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转为次要。
• 当外部压力缓和时,内部结构性矛盾(如统治阶级与民众矛盾)会凸显为主导矛盾。
• 矛盾主次地位转换受外部环境、利益关系、战略选择等多重因素影响。
3. 双重矛盾结构:
• 每个主要矛盾都包含矛盾的主要方面(如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矛盾中,帝国主义处于支配地位)
• 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会随时间推移发生转化,推动事物发展阶段变化。
在VUCA时代,企业需要建立矛盾识别-转化-解决的动态管理体系,既要把握阶段性核心矛盾,又要保持组织弹性应对矛盾转化。这要求决策者具备矛盾转化的预见能力,以及多维矛盾的并行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