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道 —— 记得去年快有儿子的时候,我的父亲从南方写信来说道:“你现在也快做父亲了,有了孩子,一切要耐忍些。”我年来常常记起这几句话,感到这几句叮咛包括了整个人生。
从这段话可以知道这样两个信息:
1,梁已婚了。
2,梁已有了一个儿子。
从梁自己写的文章来看,他一直是孤单的,也许只是心孤身不单吧。孤独悲伤也许只是他写作的一种形式,颓而不废。
从别人忆他的文章来看,也许是人已死,外人对他的评价也善。多夸他文如泉涌,不说他文字绮丽浮夸,而说他喜六朝文风。有的文章中提到他有女有妻,没听说他有子。
在现代普通人来看,他的文章充满悲愁、消极、逃避现实、阴沉灰暗的情绪。与他的年纪学识不相配。小小年纪拥有看透沧海的眼睛,却没有看破一切的释然。
这篇文章开头便是一句“人们到了相当年纪”,这句话文中出现过三遍。重复第二遍时他自己都不免说一句“(又是这么一句话)”。
他说人上了一定岁数春愁没了,但乡愁是逃不掉的。他所不知道的是,春愁也是不分季节不问年龄的。至于那些这山看着那山高的乡愁,只是他们没有达到“乐不思蜀”的美好境地而已。那些有乡愁的人,也不是对故乡的眷恋,而是对黄梁美梦乡的向往。
生活的本质是庸俗的,文化的意义就是在于使庸俗套上美丽的外衣。
他说人岁数大了,到了“屏除丝竹入中年”时,连一缕乡愁都化为云烟,人该怎么是好呢。
到了人生的这个阶段,已经在他乡成了家,哪里都不要指望去了。生儿育女柴米油盐,父愁已粉妆登场。
希望是一服包治百病的良方。自己已经麻木了,已经“猜透成功等于失败这个哑谜。”自己已经朽木成舟,好在还有子女,还有希望。
为着他们,希望许多绝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为着他们,肯把自己重新掷到过去的幻觉里去。从他们的生活里去度自己的第二春,为着儿女的恋爱而担心,去揣摩內中的甘苦,宛如又踱进情场。
本来这一切都是凡人的美好,一切顺理成章,他偏偏要来一句 —— 又是一场哀乐。感觉好好的一场盛宴被他给搅黄了。
春愁、乡愁、父愁,为什么都是愁,不可以用“情”字吗?春情、乡情、父情。
青春的激情澎湃,故乡的亲情难忘,梦乡的蔚藉真实,父亲的养育之情深厚。
三硬儿哭搅清梦,
一声爸爸拨心弦。
子女不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吗,子女就是父母的第二春,一点不错。只是,做父母的不要挟恩图报,拖累了子女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