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巾帼园白玉兰女子讲堂听完一堂精彩的欧洲建筑课。老师程珺虽然年纪不大,却在欧洲旅居多年。她是法国里昂中央大学工科博士,虽然不是学艺术出身,但却对艺术领域研究颇深。这些年一直游走在世界各地,深入了解各国的人文,历史,探究宗教和艺术的奥秘。回国后,她致力于提高小孩和成人的艺术鉴赏力,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
上海这座海派城市有很多欧洲建筑的影子。特别在法租界,随处可见漂亮的欧式建筑。我们对欧式建筑有种与生俱来的熟悉和亲切感,但对具体的细节不甚明了。记得去欧洲旅行,常常会参观各种古堡,教堂,当然还有废墟。有时候经常排很长的队,参观了一处景点,却不知道重点应该看什么。真的很可惜。通过老师讲的这堂《一分钟教你读懂欧洲建筑》,帮我们系统梳理了欧洲建筑的发展脉络,以及各时期的主要特征。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欧洲建筑的各种类型。
从最早的古希腊柱式开始。我们了解到所有柱式建筑都离不开“多里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这三种基本形态。希腊著名的帕特农神庙,雅典娜女神神庙,奥林匹亚宙斯神庙就是这三种柱式的典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些柱式一直在影响后代的建筑,甚至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用高大的柱式形状来表达宏伟庄严的建筑语汇。
到了古罗马由于混凝土的发明和帝国制度取代了城邦制,罗马需要更大的公共空间。此时出现的“拱卷”,最初用于疏水功能。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石拱桥。不同的是他们把这种“拱卷”运用得淋漓尽致。连绵不断的“拱卷”,甚至有上下几排。著名的Segovia引水渠始建于公元50年,全长813米,分为上下两层,有148个高30米的“拱卷”组成。古罗马斗兽场也是成功利用“拱卷”的例子,它有上下三层。还有特别的地方是,这些“拱卷”旁边装饰了希腊的三种石柱形态。每一层用了一种,由简至繁。代表了古罗马人对希腊的推崇。
之后,古罗马分裂成东西罗马。东罗马以“拜占庭”式建筑为特点。圆形的球顶,精美的马赛克贴画,极尽奢美华丽。俄罗斯教堂受东正教影响,也以圆顶为主。不过当地的气候原因,他们把圆顶改造成“洋葱顶”。以便于更好地化雪。西罗马则出现了“连拱”和“肋拱”。这些是哥特式建筑的前生。哥特式教堂是中世纪的产物,他们习惯把建筑的顶部造得极高,意为接近上帝。由于“飞扶壁”的出现,教堂四壁大量的承重墙被改造成了玻璃花窗。美轮美奂的玻璃花窗营造出梦幻效果。让人们身处其中感受到上帝世界的美好。宗教的演化,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中世纪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大部分都是在原有的这些建筑形式上加以改造和变换。巴洛克时期扭转的柱子,洛可可精美繁复的花边,都是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加以细节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两千多年来,潮流不断地更替,依然无法超越古代那些伟大的建筑。了解这些基本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读懂欧洲的历史,欧洲的文化。
虽然通过一堂课很难讲清楚几千年的建筑史。老师却用她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旅行经验,以及对艺术的研究和热爱给予我们很多的启发。旅行路上,可以看到的风景很多,但是我们如果没有做好功课,没有带脑旅行,可能就错过了许多的“独一无二”。特别是去欧洲旅行。因为西方跟东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我们更需要了解他们的历史,人文,甚至是天气……所以“旅行之路”也是“学习之路”。只有不断地学习,旅行之路才会更精彩,生命之路才会更亮丽。感谢白玉兰女子讲堂安排的精彩讲座!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