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一名老师,感谢那些邀请老师参加聚会的组委会同仁,虽然师生情同学情在毕业三十年后的今天已经渐渐淡去,但这次以及十年前的聚会依然会让我们都欢聚一堂且其乐融融,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朱班长首先发言,他主要回顾了几件关于老师同学们当年的一些趣事,班长毕竟是经历过大场面的,讲话完全脱稿,很有气势,比十年前的那次讲话更有领导风度。随后是何同学的发言,同样对过去进行了简单地回顾,最后提出希望,让同学们在将来的日子里相互关照,永远亲如一家。何同学身为税务机关的领导,言语中的亲切自带对同学们的倡议和期望。
随后是同学成功人士代表王同学的发言,尽管王同学照稿而念,有点像当初做学生时念书的感觉,然王同学的身份不可小觑,如今在上海建筑行业身家应达千万,是众同学中最为成功的商人,所以,王同学的发言获得了热烈的掌声。
2
无论是主持人、班长还是作为代表发言的同学,走到台前都对我们敬爱的老师们深深地鞠个躬,感谢各位老师当年辛勤的培育和教诲。
当主持人宣布请我们敬爱的班主任王老师上台“训话”,年过古稀的王老师步履有些蹒跚的走上台来,几乎还没站稳就也给大家鞠了一躬。
老师上台给学生们鞠躬,是走程序?是激动?还是……?
然而,我们亲爱的王老师在她不长时间的发言过程中,不是只鞠了一躬,我看到她一共鞠了三次躬,她的发言以及鞠躬满满地都是对同学们的感激之情。
如今的我,也是一名已经工作二十余年的老师了,今天我还跟某同学说,我们当小学老师的比当年的王老师更辛苦,然而却不能享受到今天王老师这种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时刻,同学几十年的聚会往往都是中学同学和大学同学的聚会,根本不关小学老师的事情——可是,今天的王老师无论有多激动,也不用如此频繁地鞠躬感谢,作为她的学生,让她参加我们的聚会接受我们的祝福是应该的。
3
聚会结束后,我的激动之情也渐渐消散,静下心来,我又回想起王老师短暂的讲话中所表现的那一而再、再而三的鞠躬,作为王老师的同行,我突然能够感同身受王老师的那份情感了。
我们的班长,即使当年是王老师的学生,然而,今天的他,能够站在这个台上谈笑自如的他,官衔职位早已令我们一般人高不可攀了,如果他不是我们的同学,他这种官衔像我这种不跟领导接触的普通人是几乎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的。无论是这位高官同学,还是另一位在区税务部门的领导,他们都是念过大学的人,初中并非他们的最后一站,虽然当年的我们在王老师眼里一个个都是需要约束管理的孩子,但是30年后的我们,却在各行各业都有了自己的位置。而我们的王老师,尽管眼神依旧犀利如初,但面对那些已然成为社会精英的部分学生,时光流转,昔日的学生已经身居高位,王老师回忆起当年,或许仍可能恍惚会把我们当成昔日的学生,然而当下,她也如同一般人一样对已经直冲云霄的多人之上的领导,会在心里保留一点敬畏之心。
当然,我们这些学生,对于王老师的尊敬都是发自内心的,我们尊敬所有的老师,并永远地祝福他们,这是理所应当的。那么,王老师为何一再地跟同学们鞠躬?
一是发自内心的对同学们的感谢,不是每个老师都会在多年之后还有一个班的孩子一起记着他们;
二是卸掉老师身份后的与同学们平等身份的情感交流。当老师们离开课堂离开教室离开学校,尤其是退休之后,她在学生们面前的教育者的光芒就消失了,他们跟普通人一样是一个普通的老头老太而已,走在路上,在人群中,不再有人因为她是一个曾经受人尊敬的老师而特别地尊敬她。当然,我们的王老师还好,比《破冰行动》中的林水伯老师气场还是大得多的。
作为一名任教多年的小学老师,我也曾见证过很多学生的成长,但从未作为教师身份参加过任何的同学聚会。虽然有几届孩子也会时常让我记忆犹新,但我知道,没有人会组织小学同学的聚会。
另外,看到那些长大的孩子,无论他或她在什么岗位工作,无论他们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无论他们对现在早已不再教他们的老师是否由衷地尊敬和感激,我们,不再可能把他们当成学生来看待了,他们的学生身份早已褪去,被赋予的社会身份才是他们最后的身份,作为老师的我们跟他们都只是这个社会中普通的一员,如果一不小心他们功成名就了,那,曾经的老师对他们即便不是仰视,也是要对他们一直以来的尊敬表示感激的。
或许,在这个老师的尊严一再被践踏的时代,我们面对已经长成的曾经的、不再是昔日可以对其指手画脚的孩子们,在老师眼里已经是半陌生的路人,老师在大部分学生眼里亦然。那三年的谆谆教诲,当年并未见得奏效,多年后,又怎么可能再去居高临下地去“训话”,怎么可能跟他们谈什么人生大道理?
后来,王老师加入了班级的微信群。有一次王老师不知道发了一个什么链接,过了若干小时后,突然看到群里褚同学质疑了一下,随后,王老师竟然在群里解释她年老眼花,也不会玩微信云云,感觉老师像个误入大人群体的小孩子一般,有点无措了。
于是,虽然王老师一再地鞠躬让我甚是讶异,但我依然能够理解,这位心灵已被社会风蚀了的老人,她的鞠躬完全是发自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