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观察方法赋予黄茶概念以不同的含义。
黄茶全套的制作工艺是在公元1570年前后明代隆庆年间正式问世,在此之前茶人大都凭直观感觉来辨别黄茶。
历史上最早记载的黄茶概念,不同现今所指的黄茶,是依茶树品种原有特征,茶树生长的芽叶自然显露黄色而言。
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 。
黄茶是微发酵茶,发酵度在10%-20%之间,和绿茶不同的是黄茶的发酵是通过“闷黄”的工艺人为控制的,其味道醇柔,光滑,略带甜味,比绿茶少一些“青味”。
工艺
黄茶的采摘时间在谷雨前后,由采青→杀青→揉捻→焖黄→干燥五道工序制作而成,其中揉捻不是黄茶的必需工艺,如君山银针和蒙顶黄芽制作时就不需要揉捻。
杀青
黄茶杀青原理目的与绿茶基本相同,但黄茶品质要求黄叶黄汤,因此杀青的温度与技术就有其特殊之处。
黄茶要求低温杀青,杀青锅一般在120℃—150℃之间,杀青采用多闷少抖的技法,即构造了高温湿热条件,又达到破坏酶的活性的作用。
闷黄
闷黄是黄茶类制造工艺的特点,闷黄是形成黄茶品质的关键工序。依各种黄茶闷黄先后不同,分为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
湿坯闷黄是指茶叶水分较多的情况下,以一定的温度作用之,一般是杀青或热揉后直接开始闷黄,由于叶子含水量高,变化快,所以湿坯闷黄的时间相对较短,根据茶叶种类的不同一般控制在8小时以内。
干坯闷黄是在茶叶水分较少的情况下,以一定的温度作用之,一般会在杀青后先进行摊放或干燥期间进行干坯闷黄,由于水分少,变化较慢,所以黄变时间较长,根据茶叶种类的不同干坯闷黄的时间会长达几十个小时不等。
湿坯闷黄的湿热会引起叶内成分一系列氧化、水解的作用,这是形成黄叶黄汤,滋味醇浓的主导方面。
干坯闷黄的干热主要以发展黄茶的香味为主。
干燥
黄茶干燥分两次进行,毛火采用低湿烘炒,足火采用高温烘炒,干燥温度先低后高。
毛火时堆积变黄的叶子,在较低温度下烘炒,水分蒸发得慢,干燥速度缓慢,在湿热作用下多酚类化合物的自动氧化,叶绿素等其它物质进行缓慢转化,促进黄叶黄汤的进一步形成。
足火用较高的温度烘炒,固定已形成的黄茶品质,同时在干热作用,使酯型儿茶素裂解为简单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增加了黄茶的醇和味感。
分类
黄茶按鲜叶老嫩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
黄芽茶原料细嫩、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加工而成。如”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
黄小茶采摘细嫩芽叶加工而成的,采摘标准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其原料品质不及黄芽茶,但明显优于黄大茶。如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南宁乡的“沩山白毛尖”
黄大茶采摘一芽二、三叶甚至一芽四、五叶制作而成。如安徽的“皖西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
功效
黄茶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较大的保留原有成分,所以防癌,抗癌,杀菌消炎方面具有特殊效果。
除此之外,黄茶是沤茶,在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对脾胃最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可饮而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