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我记得最喜欢的就是选择题,因为这里面肯定有一个是正确答案,等于说答案是隐藏在四个里面,就算是你猜一个,成功概率也是25%。相比之下,简单题、计算题、论述题都是难度很高的,因为你需要按照规范的计算规则或推理逻辑去得出结果。
那么生活呢?
都说人生是一道道选择题,选择上哪个大学、选择跟谁恋爱、选择去哪里上班、选择跟谁结婚、选择在在哪里买房子、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发展、选择是否跳槽等等。
人们更多时候在选择后开始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选择另外一个,偏偏自己选择的是最差的或者一般的,而最优的那个选择总是像幸运女神一样与自己擦肩而过。
《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这本书我反复读了很多遍,因为书里面的故事和感悟都很真实,就像一面镜子,照亮了作者邱天的人生,也照亮我们的生活。当然相比作者这样的成功人士,我们可能很普通。不过对于人生的选择题,她所面对的各种选择也会比我们更多更有难度,本质上我们都是在努力寻找最优的那个选项。
当年作者也面临很多个选择,比如去哪里上学、去哪里工作、跟谁结婚、离婚后怎么办等等。作为一个女性,从普通的城市考进北京顶尖学府,再到出库留学,再到进入国际大企业工作,再到再次进修学习,然后工作、结婚、生子、再离婚、再结婚。她的经历很丰富,也很充满了挑战,无论哪一次选择,都是在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决心。
在人生的重大选择时刻,她又是如何做出判断和抉择的呢?
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所谓的最好的选择,套用鸡汤的话讲:没有什么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听到这里,有的人肯定不依不饶,什么叫做适合自己的,我追求更好算是适合自己么,我维持原状是适合自己么,还是我要再降低要求呢。一千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没有一个精准的答案,那我们不还是继续迷茫么。
在结合自己的人生际遇和经济学原理的分析后,作者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心法,那就是幸福选择模型,即自知、自律、自省。我却喜欢称之为给自己的三面镜子。
第一面镜子是自知,它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现状,分析自己的特点,分清楚优劣和得失,从而给自己做一个全方位的体检,得出自己的人生“体检报告”。
从小,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去探索外部世界。我们必须背出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我们要大致明白波粒二象性的含义,或者院子里有两棵枣树的潜台词。而我们自己是谁,我们想要什么,似乎是触手可及的答案:想要更美丽、更聪明、更健康、更快乐、更有趣、更有钱、更幸运……
然而,自我真的是一本打开的书,明明白白地摊在自己面前吗?我想要的,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节选自《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
所以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也值得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去看清自己。毕竟人生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求学、工作、成家、立业每个阶段我们的角色发生变化、身份发生变化、责任变得更多、需求和欲望也变得更多。手里掌握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我们的追求和需求却是在膨胀的,所以能够给自己一面镜子看清楚自己的内心,分清楚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自认为重要却不重要的,这种自知的能力本身就很重要。
第二面镜子是自律。我们总是对别人很苛刻,对自己要求很低,总是希望对方要表现的足够好,比如对于恋人希望TA长的好看、对自己要温柔、性格要好、要独立等等;对于同事,希望他们可以独当一面、有担当、虚心又有耐心、更坦诚等等。那么对于我们自己呢,又给自己制定了哪些要求和标准呢,就拿很多人一直关心的减肥或者健身,有多少人能够坚持每周都保持运动,这样的人在人群比例也是特别少的,不是运动很难做到,而是我们很容易给自己懒惰找借口,比如今天加班太晚了,没时间运动;比如昨天运动了,今天可以不运动;再或者外面太冷了,不如躲在家里温暖呢。一个人有多自律,看看他的身材就能知道了。以前我对于这句话有点怀疑,身材跟自律有啥关系呢,可是随着自己人到中年,我是真实体会到这其中的奥妙,无论男女老少,你看他的身材就能知道他有多自律,除了那些因为身体疾患而导致身体有点胖的人,大多数人他要是很胖说明他管不住自己的嘴和胃,甜食或者饭菜没少吃,而且还是超标饮食,或者就是喝了不少饮料等含糖高的东西。反之如果一个人很瘦,也有问题,他很挑食,一定很多菜不爱吃,只喜欢吃自己爱吃的。我们都知道食物自身的营养是不一样的,只有吃不同的蔬菜和水果,再能补充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反之专注在几种食物上,一定会导致营养匮乏,因为它们多数能提供的只有热量和糖。
自律让人自由,这句话越品越精辟。对照到健身和运动,更是只有自律才能让一个人持续坚持下去,在枯燥重复的运动中看到更好的自己。
第三面给自己的镜子就是自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看见别人的问题,而不是看到别人的优点,比如机场或者车站在疫情防控上,对于外地访客做得复核、检查、登记等工作机制就各不相同,我亲自经历过有的地方对被检查人员组织协调上很被动,几百人被挤在寒冷的道口,然后密集的挨着排队,最后这些人等了半个多小时才完成登记核查行程的工作。其中有个乘客就很激动地说,你们工作人员这么组织人群检查,不怕出问题么,人们都拥挤在一起,这么密接,真要是出了问题,怎么办。有的城市却做得井然有序,大家能被分隔出几排,提前在候车大厅排出几条循环隔离道,而且办事效率很高,十多分钟就全都顺利通过。对于做得好的,我们认为理所应当,对于做得混乱的或者有问题,我们就觉得工作方法不合理。你看,我们不自觉地把自己作为一个评判着,总认为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别人的问题,那么对于自己的呢,是否能够准确、犀利的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比如很长时间我就不知道自己特别爱八卦,我一直自认为很缄默的一个人,不爱打听别人的隐私和他人八卦,可是一次偶然机会听到朋友说我在一次无意谈话说的事情,让很多人对我很有看法,我当时就很难以置信,事后想想自己还真是爱八卦。
自省意味着要经常反思,孔子早就提过“吾日三省吾身”,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这句话,我一直是认为每天要三次反省自己,直到有一天在一本书上看到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要不断地反省自己。也就说,反省自己其实没有多少次的限制,它是一个洞察自己的镜子,如果有必要经常照一照没有什么坏处。不过,现实生活中真的能做到每天反省自己的人有多少呢,别说什么三次,就是一次,也是极少数人才会这么做。
反省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找个独立空间或者单独乘车时复盘下一天的事情,分出自己做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路径,为什么自己这么想、为什么这么做、还可以怎么做。也可以记录下来,写个日志、日记,就像上学时很多学生喜欢记个错题本,提醒自己下次考试不要再犯重复的错误。
因此对于反省而言,基本动作就是给自己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并按照一定的套路进行自我提问和回答,比如按照5W1H模式(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因、怎么做),也可以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总结),或者用清单方法,列出最满意的三个地方和最需要改进的三个地方。前些年职业规划师古典老师也倡导过每天列出三件事和小确幸。无论哪种方法,都是给我们一个反思的对照表,就像机长在起飞前要按照飞行手册逐个检查飞机的性能和操作单元,确认无误后才能进入起飞阶段。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有这样一个人生行动手册,每天从得失中看到机会,也看到不足,不断改进自己的思考模式和为人处世的本领。
三面镜子也是在时刻提醒我们,要经常拿出镜子来照照自己,不仅看看自己的外表,更要看看内心和思想,倘若这三面宝镜能修炼成照妖镜,就可以直接照出我们内心的恐惧和无知,也可以让我们坦然面对不那么完美的自己,进而保持奋斗和精进的攻势,扬长避短。
人生是一道又一道选择题。这意味着,人生没有标准的统一答案,它是在茫茫宇宙中设立的个人目标、厘清的资源条件,然后再进行持续地判断、执行与改进。
我探索自知,练习自律,不断自省,并希望终有一日,能成为一个做出正确选择的人。
人世繁华,生命绚烂,我们终究只能活出自己的颜色
节选自《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
当我们能看清自己、看住自己、看懂自己,也就不会那么执着于选择的好坏,因为我们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模式已经注定了选择的答案,就像一本书上说的,一个人很难理解超过他认知的事情。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总有人会后悔为什么当年在北上广几千元的房价时候没有拿出魄力购买,那么现在早就享受房地产的红利。其实真的那个时候我们有了那么多钱,我们的认识模型也不会帮助我们做出那样的决定,只有事后我们才觉察到这是个机会,其实这个机会本来就与你无缘,只是你以为跟很多人在一个思维高度上。还记得《夏洛特烦恼》里,穿越回去的夏洛反复提醒学习成绩差的大川,不要再学业上折腾了,快让你妈给你买几套房子。结果呢,大川真的照做了,买了几套房子,然后结局让人哭笑不得,他发现房价涨了一点就稳不住了,立马出手了,根本没有领会夏洛的真实用意。也就是说,房价刚涨了两三千,他就以为这就是可以赚到的全部了,其实他本有机会看到它们再翻几番。
总结一下,怎么做选择题,方法很简单,对着三面镜子仔细看看自己,然后大胆地做出你的选择吧,不用担心什么后悔或者错过,当下你能想到的就是对于你而言最好的,至于更好的那真不一定是你的。我们可以改变的是从自知、自律、自省中让自己悄悄变得强大,那么前方也会遇到属于你的机会。对于错过和后悔,这也是人生的常态,当我们学会接受不完美和不圆满,学会放弃一些东西的时候,也就开始真正走向成熟和担当,这个时候无论发给自己是什么样的牌,好牌还是烂牌,最主要的就是努力把它们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