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园区经验”再解读:苏州工业园为何这么强?》时脑中不断的浮现上世纪90年代自己对周围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假设自己当时接了这么艰巨的任务,自己基于当时的情形会有怎样的判断和选择。
首先,是1994-2000年,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创业第一个阶段。对于当时的苏州来说,优势是劳动力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和一颗拥抱开放的心态。但是当时的劣势是专精人才少、缺乏资金和技术。就如同一家初创公司,老板和几个创始员工一腔热情,也有一个看起来不错的赛道,那么这个阶段对于这家公司来说应该怎么发展起来?答案是先存活先来,搞钱。那么问题就来了,怎么搞钱(经济)?那就要梳理我们最容易模仿的对象是谁?和他对标的话我们有什么?我们缺什么?他当年发展过程中都遇到什么问题以及是怎么解决的。一个人是赚不了他认知范围之外的钱,对于一家企业同理,对于一个园区也同理,他只有看到学到了其他人、企业乃至国家的先进经验,将其做适合自己的改良,那么才能够以最快的方式脱贫(搞经济)。这样看来,当时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先进的发展经验,做总体规划、投入建设基础设施,吸引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制造业都是当时最佳的选择。
第二次创业,2000-2005年。在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之后我们来看下苏州工业园区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我们还用企业举例,假如一家企业有了稳定的盈利之后,那么一定会有很多的模仿者和竞争者。这时他已有的优势有可能不再那么明显,那么他会怎么做?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在原有行业不断的深耕创新,加深护城河,适度复制到其他地区,做到这个行业的独角兽;如果在原有的行业无法深耕,那么他会跨行,先从自己最熟悉的行业或者上下游入手,去吃其他行业的蛋糕。以此为参照,我们看看苏州工业园区是怎么做的。它显然是选择了第一种,利用已有的优势,淘汰落后的产能和生产模式,引进更加先进的企业和技术,打造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假如我们已经突破了生存和经济的困境之后,我们面临的就是更加高级的精神和身份的认同,我们会通过各种手段进一步提升自己,扩展人脉,进修、打造自己的专业性。
第三次创业,20005年至今,我们想想,如果一家企业在取得了第二阶段的胜利之后,他成为了行业巨头或者一家集团型公司,那么他的组织架构一定非常庞大了,此时对他来说发展的重要性就会低于安全的重要性。因此,此时的企业首要任务是梳理流程和保持合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个人在功成名就之后会非常的关注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健康。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的苏州工业园区已经在做很多的调整,他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可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花园式的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