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第五章第1-3节
1.个人良知
个人良知的意义是,通过它,我们直接感知到归属资格所必需的东西。它类似于平衡感。
个人良知的背后跟着三个需求:1.对归属资格的需求 2.对施与受平衡的需求 3.对序位的需求
良知联结之处,就会有内外之分,总是听从自己良知的人,会拒绝他人。但是我们怎样对待他们,他们就会以良知之名怎样对待我们。我们相互为“善”设置一条界线,对于“恶”,我们以良知之名用这条 界限加以约束。
有时候,我们体验到的良知似乎只有一种,但大多数时候,它更像是一组在不同的代表中尝试不同的愧疚感和清白感,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不同的目的。
2.超越良知的界限
想要解开良知谜语的人,其实是冒险进入了一个迷宫,而他需要很多路标,在一团乱麻的路径中,将通往外面的道路与出不去的道路分开。
3.家庭良知
无意识的家庭良知或团体良知——我在新家庭系统排列中称其为“集体良知”——是一个法庭,它并非在个人层面运行。这是一个法庭,由多个家庭成员平等地出席。
家庭良知的三个需求:1.对所有成员均得到归属资格的需要 2.对平衡的需求。 3.对序位的需求。
学习感受:
这部分读起来不太好理解,我自己的理解,良知,就是一种观念,规范。也离不开我们说的良心,道德。好像可以体会,却很难描述。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都是三个需求:归属、平衡和序位。人是社会动物,所以离不开与他人的链接,而融入一个集体就是一种特别重要的需求,很多人的从众行为,应该就是对集体依赖的一种体现。而平衡,感觉比较好理解,类似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或者“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之类的,不管是好与不好,都要有个你来我往,这就是平衡。而序位,前两天一直在说序位的影响,感觉比较神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