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内在的丰盛

每到换季的时候,倒腾衣柜,发现我的衣服很多,儿子的衣服也很多,只有女儿的衣服比较少。

我的衣服多,主要是前几年买的,这几年都不太买衣服了。我觉得我前几年给自己买衣服的节奏有点随我老妈,老妈的衣服就比较多。有阵子老妈给自己买了很多上衣,打眼过去家里都是她的衣服。

离我们村子三里地的邻村,逢二、七有集市,集市的规模很大,卖的东西也齐全。从瓜果蔬菜到服装到日用,应用尽有,吸引了方圆三十里地的商贩。老妈喜欢赶集,基本每个集都会去转转,不管买不买东西。可能赶集对于老妈来讲也是换心情,调节自己的一种方式。

老妈喜欢给自己买衣服,但是对我们给她买的衣服会比较挑剔。舒适程度、款式上尤其要求多,也常常嫌买的贵,所以渐渐就不给她买了,后来给她钱让她自己买。

给老爸买衣服他就很开心,一直都说买的好看,穿着舒服,也不会怪买的贵。还经常给我们开玩笑说,他就匹配这样的价钱。

有时候反思老妈和我喜欢买衣服的行为,似乎有点报复性的心理。至少老妈年轻时,我们几个都先,生活压力大,她没穿过多少新衣服,后来条件好了,也仅仅是舍得给自己买一些价钱不贵的衣服,只不过数量确实有点多,我是非常能理解她。

而我自己小时候的新衣服也比较少,不过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女孩,衣服已经是比较多的了,因为我的还可以留给两个妹妹穿。

不过毕竟是物质贫乏的年代,家里的条件一般,我还穿过妈妈的衣服。不过那是她新做的,还没舍得穿。我试了下衣服大小很合适,款式和颜色也还可以,妈妈就先给我穿了,我穿的不想穿了,才留给她穿。年少时穿的老成,也没有太多的违和感。

我还穿过哥哥的衣服,冬天的时候,穿过大哥从部队邮回来的他穿过的绿色军装上衣,袖子挽了又挽。

春秋天的时候穿过二哥的一条裤子,裤腿折了又折,还穿着这个衣服给他叫过他对象来我们家吃饭。

小学时曾经穿过姑姑家女儿的一件浅色上衣,高中时穿过我同学的白色外套,研究生时还穿过一个同学的黑色半截裤。

我那个研究生同学,来自大庆,独生子女,妈妈在大学工作,爸爸是石油工人,经济条件在我们中算好的。她买东西也比较阔绰,喜欢买牌子的衣服,同样的t恤一般至少一次性买两三件,不同的颜色换着穿。

我工作后也像她那样买过衣服,一样的款式买过三件。有年夏天我一次买过四件短袖,那年我的短袖超过了三十件,当然也是几年积累的,从那后就基本不太买衣服了。

我念旧,对自己的东西,尤其衣服特别珍惜,不舍得扔,有件厚t恤2015年买的,每年春秋季都穿,袖子都磨的很烂了也不舍得扔,那件衣服的颜色和款式我都很喜欢,穿着也特别的舒适。后来一直想再买件一模一样的,估计很难了。

儿子女儿小时候也总给他们买衣服,后来上学了,校服穿的多,也就不太给他们买了。儿子长的相对慢,姐姐有些中性的衣服鞋子也能捡过来穿,所以显得衣服就比较多。女儿这几年长的快,一直换大码,所以显得衣服就比较少。

对穿着也是有认识的过程,人靠衣装,以前会注重用服装来陪衬自己。现在的内心丰盛了很多,这个部分少了很多,舒适得体就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