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年考研结果最终尘埃落定时,我和宿舍的另一个考研女生一起去逛街。
当时还特地发了一条微信:“庆祝两个忙碌了一年的考研狗,终于能够有时间出来轻松一下。”
我们去外婆家吃了一顿午饭,之后去苏州观前街去逛衣服店。我带她去这五年我一直买衣服的店,替她选了一身衣服。我说,相信我,你肯定很适合这个风格。
以前她一直没有尝试过,但是穿上身之后,对我说;“我就喜欢和你一起逛街,你总是能够给我适当的建议。”
后来,她对我说,这家店的衣服价格和她以前买的衣服价格差不多,但是质量、款式更好。
我笑了笑没有说话,看着她在镜子面前欣赏全新风格的自己。
后来,我们去一家鞋子店买小白鞋。那双小白鞋她特别喜欢,但是价格有点贵。售货员说,我们这边买两件东西可以85折,你可以随便拿一件白衬衫或者裤子。
她有点心动,售货员小姐在一旁跟着我们一直不停地说这双鞋有多么好,打折下来有多么划算。
她拿不定主意,问我意见。
我问了她几个问题。我说:“你觉得这双鞋穿在脚上怎么样”
“还可以,鞋底很软,很舒服。”
“那你觉得这个价格怎么样?”
“这个价格有点贵,但是如果打折下来,我觉得我还可以勉强接受。”
售货员小姐听见这个话,连忙对我重复说,我们这边再随便买一件东西,就可以打折。
我转头问她:“这里有你额外需要买的东西吗?”
“好像没有,我都用不着。”
但我明显可以看见,她有点被售货员小姐说动,有那种想要消费的冲动。
后来,我们还是没有那双鞋。因为看上去是划算的,不过所谓的划算是建立在隐形消费的基础上。
有时候,比起划算,我们更需要的是适合。
2.
有一次,我去屈臣氏买面膜,有一款面膜做活动是买二送二。
我用过那款面膜品牌旗下的另一款面膜产品,但是当时参加活动那一款面膜我没有用过。
而我之前用过的那款面膜产品效果并不是很好,但我看售货员那么拼命地对我进行促销,也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拿了一盒到购物篮里。
结果售货员小姐一直跟着我后面对我说:“我们这边最近几天这款面膜买二送二,我同事还有我自己都买了,真的特别划算。你只拿一盒,太不划算了。”
我转头憋出一个笑脸,对她说:“没关系,我就是试一下。”
然后我在柜台结账的时候,听见她一直大声地对我喊:“小姑娘,买二送二真的划算。”
然后和她的同事一起讨论我没有买两盒,真的是太傻了。好像我脑子有问题,这么便宜的交易机会都不知道好好把握。
当时我站在柜台结账,特别尴尬。
我不是从划算与否的角度去考虑,而是从产品真正能够给我带来功效的角度来思考。
试想一下,如果那款面膜买了之后,发现不适合我,岂不是白白浪费了钱,又影响了购物心情。而那些钱原本我可以买其他适合我的产品。如果真的适合,我也愿意为它花正常的价格。
后来,我想想生活中大部人的消费习惯不就是这样吗。
他们总是会买别人嘴里划算的东西,而不会去仔细的衡量这个东西我是否真的需要,或者是否对自己是真正划算的。
3.
在苏州上学的五年,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学会理性消费。
表现之一:不盲目听从别人的鼓动去消费不适合自己的产品
刚刚从农村到苏州这座城市上大学的时候,宿舍舍友的化妆品都是一些我看不懂的外文标签。
我一开始会盲目听从舍友的建议,去买一些我经济能力远远达不到的护肤品。
后来,我自己去了解一些护肤品牌。不再追求一些所谓的高档产品,而是买一些小众的补水产品。
后来我慢慢地的发现,其实身边的女生对于护肤品牌的了解都是差不多的。
要是真的让她们去说出一些品牌产品好在哪里,其实很多人是说不出来的,而就是这样的大众跟风现象导致一些产品被过多的拔高其效用。
比如屈臣氏里面的店员,他们中几乎没有人对产品功能的优缺点做过详细的了解,你从他们的口中听到最多的就是促销、打折,然后就是我也买、同事以及家人也买。
他们总是以为所有的人都是和他们一样有划算的产品就会购买(实际上,也许这是事实)。
所以无论是平时的消费,还是做其他的事情,最终需要自己去慢慢了解一些东西,然后选择自己适合的,在这一点上,几乎没有人能够帮助你。
表现之二:不冲动消费,延迟自己的消费欲望
我很少冲动消费,而是延迟自己消费的欲望,从而甄别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比如大二的时候,我特别想买一个kindle阅读器,但是我没有立即去下单购买,我是将自己看中的那款产品放在了购物车里。
等过了半年的时间,我打开购物车,再看看那款kindle是否还适合我。
人是感性动物,很多时候有些东西明明自己不是很需要,但是可能就是一刹那的感性,导致自己不断地去剁手消费。
表现之三:从来不在“工资项”中去买额外的东西,而是会从“收益项”中去买一些钟意的东西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会把平时父母给的生活费当做工资项,这部分钱主要用于日常衣食住行的开销,更多的是用来买一些我需要的书籍。
而如果我想要买一些我自己额外钟意的东西,比如逛商场时偶然看中的羽绒服、好看的衬衫、裙子,想去某个城市旅游,当然更多的是买一些时下的衣服。
我一般会把学校奖学金当做自己的收益项,每年将这部分的钱用来奖赏自己做一些喜欢的事。
我已经想办健身卡大概有四年的时间。从专科到本科到目前研一,我还是没有去办健身卡。
可能有的人会认为健身卡可以用来锻炼身体,是一项对自己的投资。
要是放在以前,我也会这样认为,可现在我不会了。
研究生刚开学的时候,我专门去学校附近的健身房去了解相关套餐。可了解了几家之后,我问了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你想去健身房做什么运动?
跑步,既然跑步可以去学校操场跑。换一个角度,如果将这笔钱省下都可以买二手的跑步机了,使用的价值会远远大于办一张健身卡。
第二:你目前每个星期有足够的时间健身吗?
还不确定,目前的重心不是健身。这样一来,我可能办卡不见得会去多少次。
第三:你目前有收益项可以支付健身房的费用吗?
还没有,如果办的话只有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支付这笔开销。
弄清楚这几个问题,我就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办健身卡。至少目前对于我而言它不是必要的,我可以把这笔钱用在更有用的地方,带给我更多的收获。想明白这点,我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4.
大学生消费,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由此引发了社会中一些不良的现象,比如“套路贷”、“网络贷”、“裸贷”等不良的贷款现象。而这些原因的背后更多的是消费意识的欠缺。
如果能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消费心理以及习惯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就会避免很多不良的现象。比起一时的消费欲望,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消费方式。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