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乒乓球比赛讲起

1. 想赢怕输”、“侥幸与犹豫”是输球的根本。在中国乒乓球队出征2024年法国奥运会之前,刘国梁接受采访,讲出了这段话,我当时就被这句话击中了。我知道,乒乓球除了讲究球技,更讲心理素质。有些运动员球技很好,但就是与世界冠军无缘,总是在关键球失分,输于9:9的“窒息时刻”。
为何会犹豫?
因为那个瞬间,你恐惧失误。因为“想赢又怕输”,由此在“犹豫与侥幸”中错失了许多机会球,被对手反败为胜,其实就是心量小了。
刘国梁讲:王楚钦在领先之时输给马龙,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因为他在机会球出现之际犹豫了,被马龙看出破绽,一击即破。

2. 怎样才能赢?
“想赢怕输”,是我们人类的共性,因为不怕输的基因,在历史的长河里,被大自然吃干抹净了,留下来的基因,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怕”。但是,“想赢不怕输”就一定能赢吗?,没有确定答案。
3. “想赢不怕输”有何用?
最大的用处,它能塑造你的心性,培育你的“勇”。
刘国梁说:“宁愿坚定的错,也不要犹豫的对”。
这句话的潜台词:“犹豫的对”,那不是靠实力得来的,同时养成犹豫的副产品。但“坚定的错”,却是你走向“坚韧与果敢”的台阶。
二、从乒乓球赛场到人生赛场
1. 抡刀上阵方见性
通过讲述乒乓球那点事,叙述人生成长之事,在经营人生和企业中,在每个决策的瞬间,都有参考意义。
“想赢怕输”,对应人性的“贪婪又恐惧”,“想要又怯懦”。我们都想成为“人上人”,但能否成为“人上人”,你说了不算。所谓“抡刀上阵方见性”,“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经过捶打与磨炼才算!
2. 如何锻炼“豪情洒脱”的心性?
从各个阶段的成长中锻炼而来:如果你是学生,在课堂上遇到问题之时,你的举手,从犹豫到坚决果断,需要磨炼。如果你还未婚,当你遇到你心仪之人,迎上去搭讪,从犹豫到身体机能反应,需要磨炼。如果你是企业主,每当环境变化,周期而至,你决断力从患得患失到手起刀落,也需要磨炼。
......
每当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贪婪与恐惧”将如影随形。因为你得独自面对被误解、被质疑和被拒绝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你行动上的“犹豫与退却”,呼应了内心的“恐惧与怯懦”。反之亦然!
企业教父段永平说:“你终究会成为你想要的样子”,这句话太精彩。

3. 穿越恐惧之力量,从何来?
(1) 先承认,再行动。查理芒格说:“当你想拥有一样东西之时,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当我们“想赢怕输”时,说明我们不配拥有它。强者首先会接受,承认自己的弱小,然后行动,持续进化,直到配得上它。
(2) 勇字当先能力的迭代与进化要“勇”字当先!不要计较当下的得失,把每次选择看成自己进化的台阶,在机会来临之时,果断出手。最终,在你的骨髓里刻下“坚韧与敏锐”的直觉力。这些会成为你穿越恐惧的力量。
三、强者的进阶之路--–《中庸》的“勇”
1. 高阶问题
回到乒乓球,假如你与对手的实力相当。当你落后之时,你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知耻而后勇”,把自己变成拼命三郎,忘情的拼杀。
当你把比分追平,又到了十字路口,你会如何做?很多人在此刻会产生心里波动,心想“好不容易追平,还是珍惜成果吧,保守一点”,这是多数人的心态,也是再次陷入被动,甚至最终输掉比赛的根源。很可惜,但也存在必然。
2. 顶级高手会怎么做?
在最关键时刻,要发挥最佳状态,得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此为《中庸》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而要保持这种状态,你内心要戒掉对结果的执念,“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如此方能卸下内心的恐惧。“大舍方得大勇”。所以,球场上的顶级高手会忘记比分,让自己“打疯了”。然而,生意场上,尤其在企业转型之上,我们又该如何处理?
让我们一起忆往昔:
当初,我们从大山深处走出来,要啥没啥,只能跟现实“拼了”。在经济周期的上升期,靠勤奋爱拼走完原始积累,实现阶层的跃升。
但是,行业有兴衰,环境会变化、周期永存。根据彼得原理,终究有我们不能胜任的位置。当你跟现实斗智斗勇,方能达到平衡之时,说明你正在步履蹒跚。
此时有两条路:转型与死守存量,你如何选择?
有人选择套现离场,回归平凡;有人死守存量,耗尽最后的心血;顶级高手会在变幻中辗转腾挪,砥砺前行,攀爬一座又一座的高峰。
3.顶级高手的人生哲学–––“无住生心”
顶级高手经常说自己运气好,一般高手会强调自己很努力。能够成为高手的人,努力是前提。顶级高手与一般高手,区别在哪里?我想是关键时刻“拿得起、放得下”。这不是技术,而是心性。《金刚金》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里面的“住”代表着执念的强化。我们为一件事付诸了努力,就理所当然的期待回报;开发出新产品,就会寻找一切美化它的理由,而忘记市场的反馈方有效。这些执念让我们丧失直面真相的勇气,丧失穿越恐惧的力量。查理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通过放弃来解决的!”,我觉得他说的这个“放弃”,接近了“应无所住”。

写在最后:
每个人的活法都值得尊重,但我更加向往敢于放弃存量,勇往无前的人生。他们看得更远,格局更大,活得也更加敞亮,看看任正非、袁隆平和褚时健这些时代的企业家们,他们直到人生的最后阶段,仍在以鲜活的生命状态在人间绽放,犹如在天空中闪闪发亮的一颗巨星,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那真是不枉此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