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创始者:IT飞人黄仁勋

       尽管在全球显卡芯片业已是领袖人物,但对于大多数非游戏爱好者来说,不管是黄仁勋(Jen-Hsun Huang),还是他的Nvidia,都是相当陌生的名字,至少远不如英特尔那么耳熟能详。

  黄仁勋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通常源于美国《财富》杂志2001年推出的《40岁以下的40位富翁》,因为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巧合。

  这一年,《财富》打破常规,上榜的富翁不仅有企业家,还是各路明星。黄仁勋以5.07亿美元的身价,排在这个榜单的第12位,第13位刚好是大名鼎鼎的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身价3.98亿美元。巧合的是,黄仁勋与乔丹刚好同年同月同日生,即1963年2月17日。乔丹的知名度托起了黄仁勋。

  在这个40人榜单上,只有两名华人。黄仁勋成为继雅虎的杨致远(以7.21亿美元排在第8名)之后,当之无愧的华人IT英雄。而黄仁勋在硅谷乃至全球IT界的影响力,并不在杨致远之下。而且,其公司的成长速度也不亚于乔丹之美称,堪称“IT飞人”。

  黄仁勋不仅是Nvidia的创始人,还一直担任首席执行官。在他的率领下,Nvidia从1993年一家IT业的无名小卒,只用8年时间,即到2001年营业收入就突破10亿美元。而其芯片出货量从100万枚到1亿枚,只用两年多时间,速度远远超过英特尔,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半导体公司。

  不仅如此,黄仁勋提出,Nvidia的显卡芯片每6个月功能翻一倍,而且说到做到,比英特尔的摩尔定律快三倍,成为显卡芯片业的“黄氏定律”。其新版的GPU(亦称图形处理单元)已经集成1.2亿多晶体管,比英特尔奔4几乎多一倍。从好莱坞的《金刚》、《蜘蛛侠》等电脑特技特效,到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火星探险,背后都是Nvidai的专业图形芯片支撑,而不是来自英特尔。

  黄仁勋不仅是一位身怀绝技的工程师、满腔热情的科学家,他还是集创业者、创新者及企业家于一身的IT英雄。正是在他的运作下,Nvidia不仅成功地打破了英特尔的大集成战略,活生生开辟出细分的显示芯片市场,还成为无可争议的行业领袖。而且,其发展的势头之快之猛,令英特尔及所有对手都肃然起敬,严阵以待。

  黄仁勋以一个普通的华人,成就了一个经典的美国梦。但是在这个令人羡慕的美国梦背后,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与艰辛。

 在坏孩子堆里长大

  黄仁勋的父亲是一位化工工程师,母亲是一位老师,教少儿英语。黄仁勋回忆说,母亲外语并不好,买了一本韦伯字典,天天背单词。虽然家境不太宽裕,但黄仁勋9岁之前还算一切顺利。

  9岁那年,黄仁勋的父亲出于教育方面考虑,决定把他与哥哥送到美国去,交给当时已在美国华盛顿州塔克玛市落脚的舅舅。据黄仁勋后来回忆,当时父亲与舅舅根本就没见过面,而且因为工作繁忙,经济困难,黄仁勋父母都没有同行,惟一能在路上照顾他的就是比他大一岁的哥哥。

  两个外语结结巴巴的中国孩子,由此被空投到了人生地不熟的美国。接下来的场景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些苦难电影。两个孩子茫然地站在芝加哥国际机场,不知道怎么转机,于是哥哥叮嘱弟弟留在原地看行李,自己强装成大人一样,连说带比划地去找人询问。近一个小时之后,哥哥才问明白,然后带着弟弟搭上前往舅舅家的飞机,但是舅舅家的情况根本没有父亲想象中那么好。事实上,舅舅家已经多一口人也养不起。

  就算再苦再心疼,黄仁勋的父母也不同意两个孩子回国,于是就托关系,将他们两个安排到了肯塔基州一所乡村寄宿学校。这个所谓的乡村学校,其实更像一个坏孩子教养院,一个600人的村子里,有300人上学,每个人都有刀。黄仁勋的室友就是一位全身刺青的家伙。

  黄仁勋有一次在接受《今日美国》采访时回忆说,自己与哥哥正处于淘气的年龄,经常爬房顶钻窗户,偷吃糖果等,跟着教养院那帮孩子,他们学会了所有的脏话。“所有人都抽烟,所以我也抽。”

  这段岁月锻炼了黄仁勋的领导力与适应力,因为他不仅能与大他7岁的、浑身刀疤的室友和睦相处,还能教他怎样读书。而他自己经常在学校要求所有人做礼拜的时间,躲到衣橱里,等大家都走后独自看书。

  为了谋生,哥哥在附近一家烟草农场干活,弟弟放学后负责清扫男生宿舍,包括厕所。由于经济困难,两个孩子想念父母时,只能把想说的话录成带子,寄回家中。这样的日子持续两年。

  黄仁勋后来说,这两年他上了危险的一课,自己不仅没有变坏,而且学会了独立、适应与坚强,对他后来创立与经营Nvidia,都有帮助。

 中国孩子的天赋

  1974年,黄仁勋的父母终于移民到美国俄勒冈州,一家人再次团聚,黄仁勋也很快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课:专注与竞争。

  回到父母身边后,黄仁勋不仅有机会上正规学校,还有机会打乒乓球。他像同年代的许多中国孩子一样,在异国他乡喜欢上这项运动,几乎每天放学后都到位于波特兰市区的一个俱乐部打球,而且成绩不错,还曾被当地的《运动画报》报道过。

  黄仁勋的球越打越专业,开始参加各种比赛,渐渐领会了竞争与专注。在2004年接受《旧金山纪事报》采访时,黄仁勋曾回忆过这一过程。

  “13岁那年,我第一次有机会打美国乒乓球锦标赛,但是等我到了拉斯维加斯,我的心就不在比赛上了。这个城市太美了,我一晚上根本没睡觉,也没为比赛做什么准备,就沿着商业街来回游逛。第二天比赛输得一塌糊涂,具体怎么输的,一点也想不起来。直到今天,我还后悔没有集中精力比赛。”

  黄仁勋喜欢总结,他回忆说:“我回去之后就不停地反思,后来发现自己输就输在不专注。”

  有所思,有所进。黄仁勋开始以专注的态度对待乒乓球,乒乓球也给了他适当的回报。15岁那年,他在美国乒乓球公开赛上获得双打第三名。

  黄仁勋差点成为职业乒乓球运动员,而这一点就差在学术上。黄仁勋说:“我喜欢乒乓球运动,但我一直更喜欢学术。”

  黄仁勋这句话是有据可考的,因为在接受乒乓球专业训练的同时,黄仁勋不仅没有放弃学业,反而比一般人学得还好。他15岁在乒乓球比赛中得奖后,马上挂拍。16岁那年就考上了勒冈州立大学。在那个年代,中国大学里正时兴“少年班”,聚集着一批被誉为“神童”的少年大学生。

职业规划的关键选择

  在勒冈州立大学,黄仁勋主修电子工程。一方面是因为黄仁勋喜欢技术,另一方面个人电脑时代即将开启,英特尔已创业10余年,微软也有5年历史, IBM如日中天,苹果即将推出MAC电脑,电子专业的前景在美国已相当光明,相当诱人。

  通过4年学习,黄仁勋不仅收获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足以成为一名优秀工程师,还在勒冈州立大学工程实验室,结识了第一位女友,也是现在的妻子Lori。而当时的黄仁勋刚刚20岁。

  Lori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她之所以答应嫁给黄仁勋,因为黄仁勋许诺,他到30岁会拥有一家自己的公司。还曾有人专门就此事向黄仁勋求证,他没承认,也没否认。

  1983年,黄仁勋大学毕业。电子工程专业的前沿阵地在硅谷,所以黄仁勋毕业后毫不犹豫地搬到硅谷,并应聘AMD公司开始了职业生涯,黄仁勋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芯片设计工程师。

  在担任芯片设计工程师期间,黄仁勋有机会接触到芯片业前沿技术,但更有价值的还是在一堆博士中间,聪明的黄仁勋发现了自己有诸多不足,必须深造。

  1984年,即工作第二年,黄仁勋就开始留意各种深造机会,刚好当时在IT界享有盛誉的斯坦福大学推出一个合作项目,允许他全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进修电子工程学硕士学位。

  黄仁勋马上报名。经过长达6年的艰苦努力,1990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斯坦福的电子工程硕士。但这个硕士学位还远远不是黄仁勋6年中最大的积累。

  1985年,仅为AMD效力两年之后,黄仁勋跳槽到另一家电脑芯片制造商LSI Logic。LSI Logi并不专注于微处理器开发,而是更偏向于芯片的图形处理功能,在专业角度上与硅谷著名的SGI更接近一点。

  这一年,在IBM和苹果的推动下,个人电脑已经开始风起云涌;英特尔的格鲁夫与摩尔面对日本半导体厂商的激烈竞争,决定彻底转型,专攻个人电脑微处理器,踏上电脑芯片霸主之路;微软的DOS刚刚流行,距Windows95还有10年。

  而在图形芯片市场,还是一片混沌未开的感觉。因为当时就连对图形处理要求最高的游戏机与工作站,也都未进入2D时代;后来成为Nvidia最大对手的ATI,这一年也刚刚创业,而据其创始人何国源介绍,他之所以选择做图形处理器,只是因为这个行业门槛低,成本小,且竞争少。

  年仅22岁的黄仁勋当时刚刚接触图形芯片,对市场一知半解,但有一点他非常清楚,积极准备自己创业。

  加入LSI Logi之后,他首先从技术干起,做一名图片处理芯片工程师。但在他用两年时间掌握前沿技术后,马上主动要求调到销售部,并很快以出色的业绩晋升业务部主任、“系统集成芯片”(system-on-a-chip)总负责人等高级职位。

  黄仁勋说:“从工程部转到销售部,这是我曾经做出的最佳职业选择,我逐渐学会了产品的设计开发如何与市场结合,因为我意识到,消费者并不关心你从哪家商学院毕业,他们只关心一件事,你的产品对他有什么好处。”

  除此之外,在LSI Logi的8年中,黄仁勋还得到很多东西,比如谈判经验,融资方式,团队管理等,几乎都是创业者与企业家所必须的。

 屡败屡战的创业

  黄仁勋在LSI Logi平步青云,但到1992年底,一个更有挑战性的机会摆到面前。

  黄仁勋在为LSI Logi工作的过程中,结识了克里斯(Chris Malachowsky)与普雷艾姆(Curtis Priem),两人以前都是太阳微系统(Sun Microsystems)的工程师,渐渐觉得应该干一件过瘾的事情,成立一家图形芯片公司。

  克里斯与普雷艾姆找到黄仁勋,力邀既懂技术又擅管理且年龄最小的黄仁勋加盟,一起创业,并担任首席执行官。而此时年届而立之年,在LSI Logi干了8年的黄仁勋正摩拳擦掌,准备开创自己的天地,三人一拍即合,黄仁勋担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担任副总裁,普雷艾姆担任首席技术官。

  1993年1月,Nvidia正式成立。据说,黄仁勋还把第一天上班的时间定在2月17日,刚好是他30岁生日。不管是有意,还是巧合,黄仁勋兑现了自己30岁成立自己公司的诺言。

  在1993年进军图形芯片,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但算不上极具开创性的主意。据Bay Area公司图形芯片业的分析师乔恩(Jon Peddie)回忆说:“当时黄仁勋还专门打电话,咨询关于图形芯片市场与未来的走势,我告诉他,这个市场上还没起步已经乱成一团了,现在已经有将近30家公司,你最好别干这个。”

  黄仁勋后来对乔恩开玩笑说,那是他没有采纳的最好的建议。

  乔恩的说法并没有夸张。1993年,英特尔刚刚推出80586,并给这个系列取名奔腾。这位芯片巨头当时最大的努力就是甩开AMD,至于图形芯片还无暇顾及;SGI仍然只给一些工作站提供图形加速器;LSI Logi也尚未专做图形芯片;已经成立8年的ATI自己仍没什么产品,还在吃代工(OEM)市场;Matrox尚未专做显卡;Rendition(1993年成立)以及后来掀起3D革命的3Dfx(1994年成立)尚未出生。连微软的DOS系统都还尚未一统天下,更谈不上什么标准。

  更何况,当时显卡与声卡集成在一起,尚未形成专门的独立芯片市场。可以说,图形芯片市场接近于一张白纸,白得连一个箭头都没有。黄仁勋认为,这是领跑的绝好时机。

  黄仁勋费尽周折,拉来风险投资之后,马上组织研发,力图掀起一场革命。1995年,Nvidia终于推出第一款图形芯片产品NV1,但出乎黄仁勋预料,NV1没人叫好。

  黄仁勋通过总结意识到,此时的Nvidia还欠缺很多东西。首先,在摩尔定律主宰的IT界,两年时间才开发一款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失败。其次,NV1并不是专门的图形芯片,它集图形处理、声卡及游戏操作杆等功能于一体。还有,Nvidia只是一家无名小卒,没有几家显卡生产商愿意跟它走。

  最重要的,NV1选择了只有几家游戏机公司看好的正方形成像技术,而其它公司有的选择三角形,有的选择多边形,没有标准,也没有龙头。

  参与NV1研发的Nvidia副总裁克里斯回忆说:“我们最大的错误是NV1采取了集成战略,在显卡上集成了声卡、游戏柄等多项功能,而当时的个人电脑市场正力图将三者分开。”

  黄仁勋后来也承认,NV1的多项技术都非常领先,但这个产品是失败的,因为主流变了,产品根本卖不出去。

  当时最大的主流不是来自3Dfx,而是在整个图形芯片业群龙无首,没有标准的时候,微软推出了Windows95,很快风行世界,成为操作系统的霸主,全球几乎所有软件与硬件开发商都转向Windows95。更重要的是,微软这一年趁机收购一家英国的图形标准公司,利用对方的技术,很快开发出属于微软的图形接口Direct3D标准,支持多边形成像技术,很快号令天下。而英特尔仍在致力于大集成战略,没有意识显示芯片独立的契机。

  微软这一招无异于宣布,黄仁勋跑多快都白跑了,因为微软已经确立了新方向。

  而此时,Nvidia第一笔风险投资已经花得所剩无几,黄仁勋只能痛苦地宣布裁员。他试图再拉一笔风险投资,但失败了。就在Nvidia揭不开锅的时候,游戏机巨头世嘉递来了橄榄枝。

  1995年,索尼还没有推出PS,微软更没有进军XBOX,所以日本游戏机巨头主要就是世嘉与任天堂。当时,世嘉刚好推出一款新游戏机,叫土星,准备用它大战市场。巧合的是,Windows95在日本还没有流行,而土星刚好支持正方形成像技术。更巧的是,NV1附加功能中的游戏操作杆就是以世嘉为模本。所以世嘉就找到Nvidia,请它开发土星游戏机的第二代图形芯片,并给了700万美元订金。真是天不绝Nvidia!

  黄仁勋承认,如果当时没有世嘉这700万美元订金,Nvidia肯定早就消失了,但即便有了这700万美元,Nvidia同样差一点消失,因为Nvidia仍然对自己的技术方向执迷不悟,气得世嘉差点解除合同。

  更重要的,历经一年多时间研发出来的NV2几乎就是个废品,因为市场上已经有明确的标准,而这款产品与主流格格不入。

 颠覆性的TNT爆炸

  时间转眼到了1997年,比Nvidia还晚成立一年的3Dfx凭借Voodoo,已经震惊世界,将显示芯片业带入了3D世界。市场上更涌现出近百家显卡公司,其中从事显卡芯片开发的不少于50家。

  此时,已经4岁的Nvidia仍在死亡线上徘徊。如果说,过去的4年,Nvidia及整个显示芯片业见识了黄仁勋的顽强与运气,那么接下来4年,黄仁勋向世界展示了他的灵活、精明与凶悍。

  黄仁勋发现Nvidia的技术方向不对,马上换掉首席科学家,另请高明,请到后来多次获奖的大卫•科克博士(David Kirk),并破釜沉舟,组织了一个在显示芯片业最为庞大的研发团队。黄仁勋力求大赌大赢。

  Nvidia开始面向主流标准,以高起点开发最高端的图形芯片,悄悄地与最领先的3Dfx展开王者之争。

  1997年,经过近两年的默默努力,Nvidia推出了第三代产品,NV3,即Riva 128。这是一款全新概念的显示芯片。因为黄仁勋志在称王,所以只瞄准3Dfx的技术,但坚决不走3Dfx的老路。3Dfx的Voodoo系列采用PCI,Riva 128就大胆采用当时仍处于试验阶段的AGP概念。黄仁勋追求不模仿别人的独创。

  3Dfx在明处,Nvidia在暗处,所以Riva 128在显示性能上与Voodoo不相上下,令业界侧目。黄仁勋早在1996年就已亲赴台湾,与众多重量级显卡生产商结成联盟,所以NV3一经推出,马上就能大量出货,而且价格比Voodoo系列低好几成,很快占领了相当份额的市场。与同类产品性能相同却价格便宜,是Nvidia一炮走红的法宝。

  黄仁勋又很快推出NV3的简单升级版,即Riva 128zx。而这次升级只是黄仁勋展示凶悍的铺垫。

  黄仁勋公开表示,Nvidia将超越摩尔定律,产品每6个月升级一次,功能翻倍。这个速度相当于摩尔定律的三倍。他说到做到,1998年3月,Nvidia推出Riva 128真正的升级版,取名Riva TNT,而TNT则是尽人皆知的炸药,颠覆了IT界畅行多年的摩尔定律,树立了显示芯片业自己的标准。

  黄仁勋不是说着玩的。Riva TNT真的成了显示芯片业的炸药,它功能超强,被称为超级显卡,比3Dfx同期推出的Voodoo2功能强许多,至今仍是显示芯片史上的经典产品。

  还没等不可一世的3Dfx回过神来,半年之后,即1999年2月,黄仁勋又率领Nvidia推出功能更加强的TNT2,功能上再次远远超越Voodoo系列,成为显示芯片上技术最先进的产品,彻底奠定了Nvidia的高端与领先地位。

  3Dfx败局已定,而其它厂商,包括ATI、SIS等,还不足以成为对手。因为黄仁勋没有留给他们跟风的空间,他推出的TNT2既有ULTRA加强版,还有标准版,以及TNTM64及TNT2 VANTA,一 扫高中低端。

  结果,黄仁勋只用两年的时间,就颠覆了整个显示芯片业。

 收购对手的王者作为

  黄仁勋料到对手们肯定会反扑,所以1999年底,他没照常理出牌,而是出人意料地推出全新架构的显示芯片,即革命性的Geforce256,令对手们措手不及,迅速将显示芯片业带入了GPU时代。

  1999年1月,Nvidia凭借全新的显示芯片理念与技术,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而败下阵来的3Dfx,开始重复Nvidia在1995年前后的错误,即自以为是的封闭开发,结果产品无人问津,公司很快陷入亏损。

  2000年12月,已经实力雄厚的黄仁勋以7000万美元的现金及100万股Nvidia股票,将3Dfx收入囊中,成为显示芯片业当之无愧的王者。

  在书写了一个创业与颠覆性创新的传奇之后,黄仁勋接下来又创造了一个持续高速增长的神话。

  1998年初,Nvidia的显示芯片出货量只有100万枚,而到2002年初,这个数字已经突破1亿,到2004年已经突破3亿枚。

  在收入方面,Nvidia只用8年时间,即到2001年收入就突破10亿美元,成为最快达到10亿美元的半导体公司。到2005年,其年销售收入已经超过23亿美元。

  不过,对手还是有的。在收购3Dfx之后,Nvidia一统江湖的日子没过多久,由于另一位华人何国源如梦方醒,迅速调整ATI的战略,成为Nvidia新的强劲的对手。而随着GPU功能的不断扩大,英特尔早不敢静观其变,也投入了轰轰烈烈的争夺。

  显示芯片业进入三国时代。

  2004年底与2006年初,黄仁勋又通过两次精彩的布局,使三国力量的对比再次发生微妙变化,试图将三国时代向双雄时代过渡。

  黄仁勋并不喜欢以革命者自居,但他率领的Nvidia确实掀起一场场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显示芯片业发展的轨迹。当他回想曲折的革命道路时,既骄傲又后怕。

 微软扼杀新生儿

  当黄仁勋与两位朋友于1993年创立Nvidia时,显示芯片业混沌初开,没人看好。黄仁勋费尽周折在硅谷才找到两家基金,最后只有一家拿出220万美元,而且半年后才到位。Nvidia前半年的开支只能靠三位创业者的积蓄,搞得年仅30岁的黄仁勋手头很紧张。

  像所有具有雄心的创业者一样,黄仁勋起步就想一鸣惊人,出手便推出一款革命性产品。当时业界主流是显卡声卡集成在一起,而Nvidia试图将显示芯片独立出来。并且,主战场定在游戏机,而非个人电脑市场。还有,研发方向推崇QTM技术(Quadratic Texture Maps),接近于后来的AGP标准。

  Nvidia研发人员憋了两年于1995年1月推出的NV1,技术相当领先,虽然仍集成了声卡,但其显示技术已有重大突破。

  NV1一出场就赢得不少掌声,但未获得市场喝彩。直接原因在于Nvidia还是无名小卒,当时的显示芯片公司因为没有龙头而都想当老大,不可能跟一个小卒子跑。而且,Nvidia难以吸引台积电等一流显卡与主板生产商,只能找二流甚至三流生产商,产品性能参差不齐形象大打折扣。

  Nvidia开局就不理想,更没想到,微软插足将整个显示芯片业搅得局面大乱。

  微软给显示芯片业带来两个革命性变化,即标准与市场。1995年8月,微软新版操作系统Windows 95横空出世,其当时凭借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闪电般统一了全球个人电脑80%以上市场。同时,微软通过收购英国Rendermorphics公司,很快制定出一个直接影响个人电脑显卡市场的Direct3D API标准,与Nvidia押赌的AGP标准几乎背道而驰。

  Windows 95等于给NV1宣判了死刑,而其掀起市场巨变又压缩了缓刑期。因为Windows 95使个人电脑对图形处理与游戏的功能要求大大提高,一下子把图形芯片的主流市场从游戏机扭转到个人电脑。

  世事难料,行业巨变,Nvidia押赌的QTM技术瞬间无人问津,主攻的游戏机市场一夜间从大众变小众。

 世嘉只是救命草

  从1993年到1995年,日本顶级游戏机厂商世嘉绝对算是图形芯片市场的大户。Nvidia以世嘉为目标客户开发产品,而获得世嘉青睐顺理成章。世嘉请Nvidia为它的土星游戏机开发第二代显示芯片,并支付700万美元订金,这笔买卖让Nvidia死里逃生。

  Nvidia1995年推出的NV1与世嘉新推的土星游戏机很般配,所以世嘉才请Nvidia开发NV2。更为关键的是,当时Windows 95及Direct3D标准推出后,还没影响到自成一体的日本游戏机产业。

  世嘉对NV2非常关心,因为除了老对手任天堂,索尼也宣布下半年进军游戏机业,而显卡直接决定着游戏效果,所以图形芯片是游戏机厂商的必争之地。世嘉为此专门派公司的图形设计工程师小组到Nvidia协助开发。

  通过第一代土星游戏机的开发,世嘉已经意识到Nvidia坚信的QTM技术有缺陷,希望NV2完全突破NV1,采用已经成为主流的多边形成像技术。这样不仅效果好,而且配件成本也低。但Nvidia首席技术官普雷艾姆一意孤行地死抱着QTM技术不放,对市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视而不见,对世嘉工程师小组乃至游戏开发部主管的强烈反对声充耳不闻。

  结果,NV2还没有开发完,世嘉就放弃合作,因为市场上已经没人支持QTM技术。

  NV2夭折了,Nvidia傻眼了。如果世嘉追究起来,Nvidia绝对从此消失。最终,世嘉强忍怒火,与Nvidia分手而未追究,另找PowerVR公司开发土星游戏机二代显示芯片。世嘉顾及脸面而不愿承认合作失败,放了Nvidia一条生路,Nvidia捡回一条命。

  3D江湖新高手

  黄仁勋意识到问题严重,但无力回天。此时已到1996年,沉舟侧畔千帆过,显示芯片业快速进入3D时代。

  3D就是三维。3D显卡问世于1994年,原来属于杜邦集团下属Pixel System的3D实验室脱离杜邦,推出了第一款用于个人电脑的图形加速芯片,即GLINT 300SX,打开了3D世界的大门。

  真正把世界领进3D门内的则是3Dfx公司。3Dfx诞生于1994年4月,由离开硅谷老牌图形公司SGI的斯科特、出身于传媒视觉(Mediavision)的加利与罗斯共同创建。一个与Nvidia非常类似的创业团队,但比Nvidia创立晚一年。

  3Dfx也是用将近两年时间才推出第一款产品,即1995年11月面市的Voodoo,其功能超强,支持所有主要接口程序,被誉为“画质精美,游戏速度惊人”,一下子征服了整个显卡业。ATI、SIS等众多显示芯片公司都不得不避其锋芒,转到代工或低端显示芯片市场混饭吃。

  Voodoo生逢其时,恰逢微软标准已立,运气超好。1996年和1997年,在Voodoo2面前,市场上所有的显示芯片都不堪一击。受3Dfx影响,显示芯片市场火了起来,ATI、SIS、S3、Matrox、Diamond都一拥而上,为显示芯片业的独立迈出重要一步。

 背水一战而后生

  3Dfx成为显示芯片业的领跑者,即便是在业内,人们已忽略甚至忘记Nvidia,但黄仁勋没有忘记Nvidia的使命,他用仅剩的300万美元,以一切归零的心态,发起一场震惊世界的绝地反击,至今仍让人难以置信。

  痛定思痛之后,黄仁勋将Nvidia的战略来个180度大转弯。1996年3月,黄仁勋明确表示,Nvidia将完全支持微软Direct 3D API标准,这在当时难能可贵。因为每家显示芯片公司都不想捧微软,非要搞自己的API,结果一家一个样。这种场面既令微软顾忌,也令下游伙伴为难。

  黄仁勋这一选择,为奄奄一息的Nvidia赢得广泛支持,尤其是受到微软垂青。一方面,作为行业领袖的微软始终要防范在某一细分领域出现一家独大,与自己讨价还价。眼看着3Dfx就要垄断显示芯片市场,微软很想扶一个老二予以制衡。另一方面,微软很希望显示芯片业有人站出来,旗帜鲜明地推广微软的标准。微软向Nvidia示好,众多下游厂商也乐意帮一把。

  除了技术上从QTM转到Direct 3D,Nvidia还决定将主攻市场从游戏机改为个人电脑,这是Nvidia另一个革命性转弯,堪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事实证明,Nvidia这一步走对了。

  紧接着,为配合技术方向转变,黄仁勋调整了Nvidia研发团队。普雷艾姆留任首席技术官,但黄仁勋另请科克(David Kirk)博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平滑地让科克接替了普雷艾姆的技术总监地位。

  科克来自Crystal Dynamics,有丰富的3D知识和开发经验,拥有多项图形设计专利。黄仁勋对他奉若上宾,而科克也不负众望,从Nvidia翻身的Riva 128,到后来征服世界的GPU系列,都出自科克之手。

  由于资金困难,黄仁勋削减了原本只有30多人的团队,但他承诺,Nvidia马上就会把大家再请回来,届时再补偿大家。同时着手第二轮融资。

  做好内部准备后,黄仁勋飞到台湾,利用特有的华人身份与关系,找到台积电等显卡与主板重量级生产商,悄悄达成合作。

  完成这一切铺垫后,黄仁勋又使出最后一招,即先声夺人。在Riva 128即将面市之前,高调宣传Riva 128的性能细节,向显示芯片业最高端的、当红的Voodoo系列叫板,以引起业界关注。

  1997年4月,Nvidia第三代产品Riva 128隆重面市。

  业界突然发现Riva 128的性能果然如黄仁勋所言,丝毫不在Voodoo之下,价格却低出许多,而且既支持高端的3D,也支持正流行的2D,于是几乎所有显卡生产商都表示愿意合作,而黄仁勋早已备足货源,很快占领了相当份额的市场,根本没给高高在上的3Dfx预留降价阻击的时间。

  不到一年,Riva 128的出货量就突破100万枚。Nvidia活了。值得一提的是,Riva 128根本没采用3Dfx的PCI,而是重树自己的AGP标准。

 TNT连锁爆炸效应

  在发布Riva 128之后,黄仁勋马上利用Riva 128带来的收入,将1996年裁掉的Nvidia老员工几乎全部请回,而且大力扩编设计团队。

  1998年2月,就在Riva 128四处获奖,炙手可热时候,Nvidia又顺势推出Riva 128升级版,即Riva 128 ZX,再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此时,跟不上速度的SGI等试图通过法律阻止Nvidia的前进,不断起诉Nvidia侵权,抄袭技术等等,但都被Nvidia坚决地击退。而已经蹿升为老大的3Dfx也显得措手不及,急忙推出Rush与Banshee两款针对性产品,结果均宣告失败,公司管理层也随之出现变动,被视为走下坡路的征兆。

  Nvidia趁着对手慌乱,在市场上与台积电、微软、世嘉、Acclaim等广结联盟,在产品开发上猛然加速,抛出连环炸弹。1998年3月,在Riva 128 ZX面市仅一个月后,Nvidia又出人意料地抛出Riva TNT。这是第一款128位独立显卡芯片,每秒能处理2.5亿像素,在显示芯片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Riva TNT不仅有极快的速度,极好的画质,还有极高的稳定性。更值得称赞的是,Nvidia还特意开发出超强的驱动程序,使显示芯片的功能尽情发挥,一改显示芯片业显卡强、驱动弱的局面,TNT彻底炸开了市场。

  4月,游戏机公司Activision马上宣布与Nvidia结成战略伙伴,微软与它联手市场推广。6月,德国的ELSA AG、美国的Canopus等四家显卡生产商宣布加入Nvidia阵营,连康柏都宣布其AP400工作站将采用Nvidia的显示技术。7月,著名主板厂商Creative宣布将在新产品中集成TNT显示芯片组。9月,Nvidia被《个人电脑杂志》评为最有影响力的显示芯片生产商,而TNT被Mercury研究公司评为速度最快的显示芯片。戴尔也宣布电脑中集成Nvidia的TNT。此外,Nvidia还被OpenGL架构评论委员会吸纳为新成员,从此与康柏、惠普、IBM、英特尔、微软等为伍,成为专业显示芯片厂商中获此殊荣的第一家。

  到1999年2月,连英特尔的奔3都宣布集成Nvidia的TNT。

  1999年3月,Nvidia又推出Riva TNT2,将功能又翻一番,从技术上甩掉了所有对手。而且,在市场上同步推出ULTRA加强版、标准版、TNTM64及TNT2 VANTA,将高中低端市场一网打尽。

  经过TNT2的轰炸,市场上基本剩下一日千里的Nvidia、江河日下的3Dfx,以及半死不活的ATI。Nvidia初露霸气。

 GPU独创一个市场

  连续两年的爆发,Nvidia获得了在显示芯片市场上号令天下的资本。其增长率高达140%,似乎可以坐吃市场。但1999年8月,Nvidia出人意料地结束了正在热卖的Riva系列,推出了全新的GeForce 256,成为全球第一款图形处理单元,简称GPU。

  GeForce 256成为显示芯片业又一款革命性产品,它不仅是第一款256位的显示芯片,而且集成了2300万晶体管,比英特尔的奔3还多一倍;每秒最少能处理1000万多边形,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开创了个人电脑业即时的图形显示标准。

  当英特尔试图将所有功能都集成到一个平台上时,GPU的出现打破了英特尔的集成构想,使显示芯片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市场,而且从发展势头看,还对CPU构成一定的威胁。甚至还有人预测GPU将来有可能集成CPU。

  Nvidia吸取了以前的教训,GPU不仅支持微软已经升级的Direct3D 7.0 API标准,而且配以支持Windows 2000与Windows NT的ICD的驱动,结果大获成功。

  1999年8月31日,GPU正式面市,个人电脑业各大巨头,包括戴尔、Gateway、康柏及NEC都当天宣布将预装Nvidia的GPU,IBM次日加盟。当天,六大显卡生产商也明确表示,加入Nvidia阵营。

  GPU一出场就直接占领了主流市场。而两个月后,Nvidia更进一步,推出面向工作站的GPU,即Quadro系列,从而既牢牢控制了显示芯片业的技术制高点,而且继个人电脑市场之后,成功打开工作站市场。

 将老大尽收囊中

  在进入GPU时代之前,1999年1月,Nvidia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IPO价格为每股12美元。随着TNT2的上市,以及GPU时代的开启,Nvidia股价飚升到70美元一股,销售额达到1997年的440%,员工增加到270人,实力迅速壮大。相比之下,一度辉煌的3Dfx则连连失误。

  尤其是2000年,3Dfx被咄咄逼人的Nvidia夺去技术制高点后,不仅没有马上加大研发力量反扑,反而着力于收购Gigapixel,希望能以此快速获得微软即将抛出的Xbox订单。结果,微软的Xbox订单毫无悬念地落到了Nvidia手中,Nvidia股价一度冲到每股100美元。而3Dfx因为收购,从此陷入近7个月的重组,产品设计毫无新意,其2000年6月预计推出的Voodoo 5不仅犯下封闭架构的大忌,而且未能及时出货。

  到2000年8月,3Dfx的销售收入已经从第二季度的1.04亿美元下滑到6700万美元,虽然还有1000万美元利润,但由于收购Gigapixel带来的负债,总体反而亏损1.005亿美元。而Nvidia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4.5亿美元。

  2000年11月,奄奄一息的3Dfx又犯下致命错误,竟然放弃显示芯片高端技术的争夺,转向通用图形芯片的生产,与在该市场滚打多年的ATI、英特尔等抢生意,结果很快关门。

  2000年12月,Nvidia顺手以7000万美元加100万股票,将曾经不可一世的3Dfx收入囊中,从而使GPU市场只剩下两个对手,ATI与英特尔。

 打破摩尔定律

  此时的ATI已经接近亏损,基本上无力与Nvidia抗衡,这不能不让英特尔如临大敌。

  Nvidia带给英特尔的威胁不仅仅是GPU集成的晶体管数目越来越多,已经几倍于英特尔的CPU,还有黄仁勋说到做到的“黄氏定律”。

  早在1997年,Nvidia发布Riva 128之后不久,黄仁勋就提出过产品每6个月一个周期的概念,但未能执行,因为Nvidia刚刚复活,技术力量不足,而且有3Dfx在前,Nvidia还不具备颠覆规则的话语权。

  但是1999年8月推出GPU之后,Nvidia已成为显示芯片业名符其实的老大。所以在推出GPU2的时候,黄仁勋正式提出:“Nvidia的核心战略就是产品将每6个月升级一次,功能翻一番。”这比1965年以来一直主宰芯片业,乃至整个IT业的摩尔定律快三倍。刚开始,还有不少人当成黄仁勋一时的狂妄之言,但Nvidia从GeForce2开始就付之行动,至今未曾失约。

  五年之后,仍有人认为这种速度太快,太危险,建议Nvidia减速,黄仁勋反驳说:“这是我们的游戏规则,在F1方程式,你必须开到每小时230公里。”

  从1993年到1997年,Nvidia前四年不断犯错误,未能创造一个创业传奇,连生存空间也险些丧尽。但从1997年4月Riva 128问世,到1999年8月推出GPU,Nvidia只用两年多时间,从一个无名小卒蹿升为一个独立市场的王者,创造了一个颠倒乾坤的神话。

  2000年,Nvidia真正开始疯狂。从当年4月发布第二代GPU开始,接下来7个月连续推出6款产品,而且各有突破,各有专攻,在整个芯片史上都前所未有,所有对手阵脚大乱,纷纷下台。

  用分析师彼特(Peter Labe)2001年的话说:“几年前,我们至少要研究10家公司,到2000年,全被Nvidia挤破产了,整个市场只剩下ATI奄奄一息,英特尔如临大敌。”

  Nvidia接下来怎么走?还有什么惊人之举的真正考验开始了。

继续疯狂的2001

  2001年,虽然一时没有对手,Nvidia丝毫没有懈怠,继续疯狂。黄仁勋一鼓作气,试图彻底独霸整个显示芯片市场,甚至还有更大的图谋。美国《财富》杂志在2001年推出《40岁以下的40位富翁》时这样写道:“这位38岁的CEO依旧每天守着电脑工作14个小时,这是他惟一的乐趣与使命。”

  要想创造奇迹,仅仅一个人拼命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个团队一起疯狂。黄仁勋在Nvidia收入渐好之后,马上将不少顶级显示芯片工程师都揽到旗下,使Nvidia拥有了一支超强的研发团队。而黄仁勋为了鼓起Nvidia的斗志,不仅为这些技术精英解决医疗、美发、健身等后顾之忧,还设立了一个创造历史的光荣使命。

  2000年,黄仁勋以“黄氏定律”将产品每6个月升级一次,这无疑是黄仁勋主动给自己、公司乃至整个行业戴上的一个紧箍咒。

  自1965年起,摩尔定律已经主宰芯片业35年,绝不是说破就能破的,更何况黄仁勋戴紧箍咒的时间很不凑巧: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2001年刚好是IT业最不景气的一年。这恰恰使Nvidia的表现格外抢眼。

  首先在产品研发方面,Nvidia2001年不仅保持了一年6个产品的惊人记录,而且打进芯片组与移动工作站两大市场。在市场方面,Nvidia成为最高端的工作站GPU市场老大,在主流的个人电脑GPU市场占有率超过60%,在笔记本GPU市场起步第一年就占到近10%。在营收方面突破10亿美元,GPU出货量突破1亿枚,成为全球最快达到10亿美元收入的半导体公司。

  这一年,Nvidia不仅获得无数产品设计大奖,以及“速度最快的GPU”,“最有影响力的GPU公司”等荣誉称号,还当选纳斯达克100指数股,以及标准普尔500指数股。Nvidia的股价更是一度冲到每股80美元,翻了近四番,成为2001年标准普尔500指数股中表现最佳的股票。

  黄仁勋一向认为“强者只会更强”,但山外有山。正当Nvidia2001年一路高歌时,2002年一场围剿开始了。

遭遇围剿的2002

  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用在Nvidia与微软的关系上,相当得体。

  想当年,Nvidia憋了两年研发出NV1,结果被微软伴随Windows 95推出的新标准无情地全盘否定,Nvidia差点因此丧命。但黄仁勋痛定思痛,因恨生爱,与微软牵手不仅是惟一的生路,而且站到巨人肩上才成长更快。

  Nvidia明确支持微软的标准,受到微软欢迎。从1997年到1999年,微软一直请Nvidia参与制订DirectX API标准,还乐于推广Nvidia的产品与技术,为Nvidia赢得主流市场帮了不少忙。

  2000年,微软的战略发生重大变化,它准备推出Xbox,大举进军游戏机市场,与索尼、任天堂、世嘉竞争。由于显示芯片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游戏效果,进而直接影响游戏机的生死,微软非常重视。3月,鉴于和Nvidia多年的合作关系,加之Nvidia拥有最尖端的技术,微软宣布,Xbox将采用Nvidia的显示芯片。这一决定极大地提高了Nvidia的人气。同时,微软还直接支付2亿美元定金,总合同金额达到5亿美元,而当时Nvidia全年销售额也不过5亿美元。9月,微软又宣布,Xbox 中另外一个主要芯片,即媒体传送处理器(MCP)也由Nvidia供货。

  2002年1月,微软的Xbox正式上市,受之影响,Nvidia股价冲到70美元。两家的亲密达到顶点,但不久就伤了和气。在推出第一代Xbox时,微软就觉得Nvidia要价有点太高,GPU加一个MCP的价格,比英特尔提供的奔腾还贵。而且Xbox上市后,并不如预期中那么受欢迎,成为微软一项亏损的业务。

  4月,微软正式向Nvidia提出,希望Nvidia调低GPU的价格。结果遭到Nvidia的坚决拒绝,两家的价格争端正式暴发,甚至一度公开对战。Xbox占到Nvidia业务的15%~20%,争端公开后,Nvidia股价大幅下滑,而潜在的危机刚露端倪。

  微软很自然地将目光转向了正在力拼Nvidia的ATI。而微软与Nvidia的争端,成为ATI绝处逢生的最大契机。ATI也是一家由华人创立的公司。创始人何国源1950年生于中国广东,小学毕业后移居香港,大学毕业后曾在香港一家IT公司做到高管。1984年移民加拿大。

  何国源35岁创业,从年龄上比黄仁勋晚创业5年,但比黄仁勋进入图形产品还早8年。

  何国源也是一位公司经营高手,三年就使ATI年收入达到近6000万加元。但ATI不放弃能挣钱的任何一项生意,任何一个环节。它生产过显卡,还做过笔记本、台式电脑等,一度还想进军CPU。所以ATI尽管一直没放弃图形芯片市场,但直到1999年在显示芯片业仍无足轻重。

  从1998年起,Nvidia开始在高中低端市场全面出击,ATI被挤得只剩下笔记本显示芯片市场。2000年底,不可一世的3Dfx轰然倒塌,ATI面对咄咄逼人的Nvidia被迫生死抉择。何国源如梦方醒,马上放弃了一条龙战略,对公司业务进行大规模重组,转向专业显示芯片的研发,并以Nvidia的各款产品为目标。

  但Nvidia每6个月功能翻一番的产品更新速度,以及从高中低端通吃的战略,使ATI喘不过气来。2001年,ATI出现亏损,这是自公司成立16年以来的第一次。2002年,就在ATI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微软与Nvidia爆发冲突,ATI心领神会,高调接过微软Xbox二代的订单。大抢Nvidia的风头。

  接下来,Nvidia为夺回产品设计方面的风头,试图将NV30的晶体管数目从一年前的6000万提高到1.3亿,结果不太成功,形象受损。

  除了ATI与微软,挤压Nvidia的还有英特尔。自从2000年以来,英特尔已经深切地感受到Nvidia的威胁,所以大大加强了芯片组的力量,大幅度提高显示芯片组的性能,结果仅第四季度就直接吃掉Nvidia近12%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英特尔开始接触Nvidia的对手ATI。

  至此,在Nvidia的强势显现后,ATI、微软、英特尔三家本来并不亲近的公司渐渐走到了一起,结成了一个超强大联盟,合围Nvidia。

  不满10岁的Nvidia能否禁得住IT行业两大领袖的联合打击?Nvidia在2002年股价一路下滑,从年初的每股70美元下滑到只有7美元,市值从110亿美元缩水到10亿美元。黄仁勋在2002年底彻底认清了Nvidia的严峻形势。他在年底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毫不讳言,“Nvidia犯了严重的错误,不过,如果说所有的伟大公司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

  这就是真正的黄仁勋,愈挫愈勇,永不服输。

 奋力突围的2003

  黄仁勋马上组织Nvidia突围,并于2002年12月与索尼达成协议,为其下一代PlayStation游戏机开发芯片,在丢掉Xbox的订单之后挽回了一些面子。

  2003年,几乎完全变成了Nvidia的突围年。但突围没那么容易,因为形势已经变得更加严峻:这一年微软将Xbox的订单明确交给了ATI,英特尔正式宣布与ATI结盟,有两大巨头撑腰,ATI将研发投入提高到2亿美元。

  解铃还需系铃人。黄仁勋主动找微软谈判,并于2003年2月与微软达成和解。之后,2003年5月,Nvidia再次与微软达成合作,微软MCE媒体播放器软件将搭售Nvidia图形芯片。而2003年Nvidia之所以渡过难关,还与Xbox走向热销直接带动Nvidia收入增长不无关系。

  对于英特尔,不是3Dfx或简单地一个摩尔定律那么容易挑战,黄仁勋很快认识到,英特尔毕竟是英特尔。在英特尔对ATI扶持下,不管Nvidia推出新品速度多快(再次用半年多时间推出6款新品),ATI总能赶上,而且从高中低档全面反击,以Nvidia之道还治Nvidia。结果,整个2003年,Nvidia的市场份额时有下滑。

  尽管Nvidia在2003年未能成功突围,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第一便是重现惊人的产品更新速度,虽然未能推出革命性产品,但借助NV35,尤其是GeForce FX 5900 Ultra,重新夺得了技术领先地位。同时通过下半年在中低端产品市场的出击,阻止了市场份额的下滑势头。

  此外,通过收购MediaQ,成功打入增长性极好的手持设备显示芯片市场。所以Nvidia全年收入达到18亿美元,表现并不差。

 二次革命的2004

  2004年伊始,黄仁勋首先总结了Nvidia在产品开发方面的经验教训,发现根本原因是设计力量不足,竟然将一款革命性产品寄希望于一个三五人的工程师团队。黄仁勋马上将每款新产品的设计小组调整到三四十人,而且来自不同学科,甚至还有意安排不同公司出身的工程师配组,以求灵感碰撞。

  调整很快见效。2004年4月,在半年一度的产品更新发布会上,Nvidia正式推出GeForce 6800系列,晶体集成数达到2.2亿,性能超过上一代产品两倍以上,不仅成为速度最快的显示芯片,压倒了ATI的9800系列,而且将芯片的编程能力提高到一个新境界,还增添多种影像处理功能,很容易拓展到消费电子市场,成为Nvidia两年多来难得一见的叫好叫座的精品。

  从6800开始,Nvidia从GPU公司变成可编程的GPU公司,而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出6800系列的同时,Nvidia还大幅度下调显示芯片价格,受到市场的极力追捧。第一季度结束时,Nvidia的反击全线成功。

  2004年,Nvidia真正的出彩之处在于战略转变。因为凭借出色的6800系列,Nvidia只能从紧咬不放的ATI手中扳回一局。但通过战略转变,Nvidia在2004年扳回了全局。这一重大战略转变就是与英特尔化敌为友,被誉为Nvidia继1996年转向微软之后的第二次开放。

  Nvidia与英特尔最初的和解信号出现于2003年底,当时业界就不断传出Nvidia下一代Nforce芯片组准备与英特尔的奔4 Prescott兼容的消息。到2004年,Nvidia不断地表现出对PCI Express的兴趣,PCIE是英特尔的接口标准。2004年1月的CES技术展上,Nvidia首次展出一款直接采用PCIE架构的显示芯片组,向英特尔阵营平滑过渡。

  2月,Nvidia正式推出高中低端全系列PCI Express架构的GPU,向Nvidia第二次革命性转变迈出试探性的一步。此后,Nvidia开始与英特尔在PCIE标准、英特尔工作站芯片Xeon的64位技术拓展等多个方面开始合作,黄仁勋开始在英特尔IDF技术大会上频频露面。

  PCI Express架构的GPU推出后,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黄仁勋发现这一次又押对了,于是开始与英特尔正式谈判,并于11月正式达成相互授权协议,交换专利与芯片授权,两家的合作迈出实质性一步,成为2004年IT界的重大事件之一。

  GPU与CPU化敌为友,整个显示芯片业格局一新,Nvidia突围成功。Nvidia与各大对手从竞争转向竞合,黄仁勋从一个搅局者,变成一个谋局者。到2004年底,Nvidia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路越走越宽。

  Nvidia在不断结交新伙伴的同时,还不断进军新市场。以高端显示技术为核心,从当年的个人电脑独立显示芯片,向显示芯片组、主板芯片组、显示芯片解决方案扩展,向工作站、移动工作站、笔记本、手持设备、游戏机、电视机显示芯片等新市场延伸。

  此外,Nvidia还努力打进医疗、电影、宇航等对显示芯片全新的领域,收获颇丰。好莱坞几乎所有电影巨头都已经离不开Nvidia,《蜘蛛侠》、《金刚》大片无不借助Nvidia的特技,将虚幻的世界做得格外逼真;美国航空航天局也成为Nvidia的用户,在地球之外,Nvidia的显示芯片成为人类最好用的眼睛。

  Nvidia越来越受到认可,截止到2005年1月30日,Nvidia2004年全年收入突破20亿美元,比2001年翻一番,全球员工数达到2100多人。

 雄风再现的2005

  2005年第一季度,Nvidia营业收入达到5.8亿美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24%,利润则增长202%,达到6400万美元,开局很好。

  同样值得Nvidia欣慰的是,Nvidia在各个市场的份额都在稳步回升,到第三季度,在最高端的工作站专业显示芯片市场,其市场份额已经达到69%,在主流的个人电脑显示芯片市场,市场份额达到50%,再次占领半壁江山。

  而凭借性能卓越的G7800,尤其是革命性的双核技术,Nvidia不仅牢牢占据高端市场,而且成为个人电脑显示芯片的老大,还挖了ATI一个大墙脚。

  相比之下,ATI正经受高层变局之痛。早在2002年,有人指控ATI的创始人兼CEO何国源与妻子及两名前ATI员工涉嫌内部股票交易,加拿大安大略证管会开始介入调查,结果案情虽没有重大进展,但从2004年6月起,根据加拿大相关法律,何国源必须交出CEO职位,只能担任董事长。

  2005年,Nvidia本来可以对ATI乘胜追击,但事实上追杀力度并不大。有分析认为,黄仁勋有一个更大的图谋。从2001年起,Nvidia就开始推出nForce平台,首次进军集成图形芯片市场,而其中的SLI技术正是来自几年前并购的3Dfx。

  在称霸个人电脑独立显示芯片之后,再进一步就是主板芯片组。2005年12月14日,Nvidia宣布以5200万美元收购宇力电子(ULi),震惊业界。宇力电子成立于2002年,是核心逻辑芯片的著名提供商,在主板芯片市场,一直有“得宇力者得天下”的说法。并购后,Nvidia在主板芯片组市场不仅扫除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更使nForce芯片组设计与研发能力大增,将ALI与ATI直接抛到身后。

  尽管Nvidia一再宣称,它不会威胁英特尔,不会做CPU,但没人敢保证未来的世界属于GPU还是CPU。这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谜,即便以视觉革命为生,鼓吹“显示就是计算机”(The display is the computer)的黄仁勋,能否猜得准谜底?

转自:http://tech.sina.com.cn/it/2006-06-01/1342969779.shtml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547评论 6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99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428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99评论 1 27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12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77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41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03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52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05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93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7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5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3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2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97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14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