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问题……

魏老师说:“要善于折住学生发言当中有价值的信息,引向深入。”

今天,在一年级上《小猴子下山》一课时,讲到生字“追”。孩子们对这个字的意思是理解的,有的情不自禁地做起动作来了,我把重点放在读法和书写上。

讲到这个字的书写,左下半包围结构先写内后外。有个孩子突然举手,用热切的眼光看着我,“我有个问题。”看得出来他非常想提出问题,非常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你说吧!”我们都停了下来。

他站起来说:“追,是用足的,为什么不是足字旁,而是足字底呢?”

我愣了一下。

“他是说,为什么不是足字旁?”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

……

我还真没想过,这两个偏旁有什么区别,“追”字为什么不是足字旁?但直觉告诉我,肯定都和足有关。

“**,请把这本绘本送到楼道的绘本架上!”我顺手拿起桌上一本绘本。那个被我点到名字的同学站了起来,想去送书。但很快,她明白了,又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

“刚才,我说的这句话里有个字‘送’,大家知道这个送字是怎么写的吗?”

“不知道。”他们摇摇头。

我把送字写在黑板上,“送东西也要用到足,看,这个字的偏旁却是足字底。”给孩子们解释。

“看过的书要及时还到图书室。这个句子里的‘还’是不是也要用到脚?它也是足字底,而不是足字旁。”我把‘还’字也写在黑板上。

‘还、追、送’三个字放在一起。“看来,很多用到脚的字,有时也是足字底。”“足字底和足字旁都和足有关。”

“这个问题,老师也不太清楚。等我下去查了资料,再来跟你们说清楚。”

在这节课上,这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又给了我们一些思考。

我们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答案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还不够给力,还没有挠到那个最痒的地方。这个时候,我们老师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老师接过话题,对它进行延伸和发挥,把这个最痒的地方给痒到。另一种方法是,老师再追问一下,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

这一课快要结束时,我让学生以《小猴子第二天下山》,先说一说小猴子第二天下山,会怎么做?

“它会带着爸爸妈妈一起下山。”一个孩子举手说。

听着这样的回答,感觉孩子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打开,需要我再引。

“然后呢?”我问。

“爸爸妈妈每人拿一个袋子去装果子。”孩子又说。

感觉这次好点了,但这个孩子还可以说得更具体的,我可以再引。

“爸爸和妈妈会喜欢什么呢?小猴子会做什么?”我又问。

“爸爸摘了两个大西瓜,妈妈掰了半袋子玉米,小猴子摘了五个桃子。它们很开心地回家了。”孩子的眼里放着光,轻松开心地说着。

看来,他的思维彻底打开了。感觉思维让他有很多话要说,只是受制于一年级表达能力的限制,不过他很开心,或者为自己的想法开心,这也是我想要的结果,会让他在课堂上更想思考问题。

追问,有时就是这样,能发现一堆堆的惊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寻觅一处青黄野草, 我来拾掇出十平方地。 它可以容纳一木一塌, 写字,画画 打鼾,滚爬 我不想记起围墙栏栅, 这样...
    萤火虫之光与吸引力阅读 1,072评论 1 0
  • 关键词:专业、学习、工艺 牌面解读: 星币八所绘制的是努力工作的牌组,图中的工匠正努力的造星币,专注的态度,发挥他...
    玄问心阅读 6,426评论 0 2
  • 主成分分析利用正交变换将可能存在相关性的原始属性转换成一组线性无关的新属性,并通过选择重要的新属性实现降维; 主成...
    编程回忆录阅读 2,383评论 0 0
  •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人生就是一条路。有的人顺风顺水,有的人充满了荆棘坎坷。 不论这条路好走,或不...
    豫鄂博堰阅读 1,300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