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老师说:“要善于折住学生发言当中有价值的信息,引向深入。”
今天,在一年级上《小猴子下山》一课时,讲到生字“追”。孩子们对这个字的意思是理解的,有的情不自禁地做起动作来了,我把重点放在读法和书写上。
讲到这个字的书写,左下半包围结构先写内后外。有个孩子突然举手,用热切的眼光看着我,“我有个问题。”看得出来他非常想提出问题,非常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你说吧!”我们都停了下来。
他站起来说:“追,是用足的,为什么不是足字旁,而是足字底呢?”
我愣了一下。
“他是说,为什么不是足字旁?”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
……
我还真没想过,这两个偏旁有什么区别,“追”字为什么不是足字旁?但直觉告诉我,肯定都和足有关。
“**,请把这本绘本送到楼道的绘本架上!”我顺手拿起桌上一本绘本。那个被我点到名字的同学站了起来,想去送书。但很快,她明白了,又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
“刚才,我说的这句话里有个字‘送’,大家知道这个送字是怎么写的吗?”
“不知道。”他们摇摇头。
我把送字写在黑板上,“送东西也要用到足,看,这个字的偏旁却是足字底。”给孩子们解释。
“看过的书要及时还到图书室。这个句子里的‘还’是不是也要用到脚?它也是足字底,而不是足字旁。”我把‘还’字也写在黑板上。
‘还、追、送’三个字放在一起。“看来,很多用到脚的字,有时也是足字底。”“足字底和足字旁都和足有关。”
“这个问题,老师也不太清楚。等我下去查了资料,再来跟你们说清楚。”
在这节课上,这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又给了我们一些思考。
我们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答案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还不够给力,还没有挠到那个最痒的地方。这个时候,我们老师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老师接过话题,对它进行延伸和发挥,把这个最痒的地方给痒到。另一种方法是,老师再追问一下,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
这一课快要结束时,我让学生以《小猴子第二天下山》,先说一说小猴子第二天下山,会怎么做?
“它会带着爸爸妈妈一起下山。”一个孩子举手说。
听着这样的回答,感觉孩子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打开,需要我再引。
“然后呢?”我问。
“爸爸妈妈每人拿一个袋子去装果子。”孩子又说。
感觉这次好点了,但这个孩子还可以说得更具体的,我可以再引。
“爸爸和妈妈会喜欢什么呢?小猴子会做什么?”我又问。
“爸爸摘了两个大西瓜,妈妈掰了半袋子玉米,小猴子摘了五个桃子。它们很开心地回家了。”孩子的眼里放着光,轻松开心地说着。
看来,他的思维彻底打开了。感觉思维让他有很多话要说,只是受制于一年级表达能力的限制,不过他很开心,或者为自己的想法开心,这也是我想要的结果,会让他在课堂上更想思考问题。
追问,有时就是这样,能发现一堆堆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