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5日是我第四个本命年生日,12岁上初二、24岁结婚、36岁独闯上海,而今48岁的我,生命不息、折腾不止,感觉自己哪怕是到了60岁,依然是会保有生活的热情和重启再出发的勇气。
上学早、结婚早、生娃早,在很多同龄人还在为娃升学焦虑时,我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并上班一年了,所以经常有人听到会出现这样的反应,“你儿子都那么大了,真看不出来哦,你长得好年轻”,紧接着“你还有几年退休啊?”.... 忽然明白,所谓“年轻”,其实他们口中的年轻,只是比他们推断的年龄小几岁而已,我并不年轻了。
21岁毕业后,国家分配到哈药,那时候学财务的,科班出身的少,办公室里年轻人少,“老”会计多,而当时自己眼中的“老”会计,也就四十出头而已,便让我叫萧姨、任姨、王姨、李姨...,领导看我科班毕业,正好走了两位会计,一个管成本的、一个管报表的,便没让我从出纳干起,直接让我接手走的那两个人的活儿,当时的自己没想太多,觉得这是领导对我的信任,毕竟是大热岗位,老国企会计有的人干到退休都摸不到的,而我刚一入职就直接接手,怎不让人眼红,那个时候,没人交接、没人教你怎么做,甚至不告诉你之前的情况,听到最多的话是“学校里没学过吗?”,但凡一点小错便会无限放大,“瞧瞧,大学生也不是啥都会”,那个时候,觉得这些“中年人”有些面目可憎,自己混日子、还眼气别人上进。
但那段时间也是自我成长最快的时候,没人教、自己琢磨,几乎每个休息日节假日都一个人在办公室忙;受人排挤,便别人聊天时、我看书;没人干的活儿,我抢着干,总觉得多干多学、从不叫苦叫累;30岁不到,一次性通过中级职称,也考过了难考的注册会计师,成为哈药第四期后备干部进行封闭集训,那时的我,年轻、气盛,觉得最好的年龄,不要浪费在浑浑噩噩的生活中,年轻也有着无限的可能,于是离开哈尔滨来到青岛。
36岁,当太多人30岁就自称老阿姨、开始嚷嚷着“中年危机”和“35岁一道坎儿”的时候,第三个本命年,我拎着皮箱来到上海,在我眼中,未来总是一天天更好的。以高级职称人才引进落户上海,有家人陪伴左右,果真越来越好,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而我随着年龄增长,没有慌张感、反倒觉得这是时间赐予我的礼物,依然会率性而为、依然会活出自我、依然会不断突破和挑战、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之所以会再次回想起自己初入职场的时候,而是现在有太多的“年轻”人还在最好的年龄迷茫着,也亲眼见多给年轻的下属增加一点活就谈条件、发牢骚、甚至辞职不干了,或许他们会说“你们那时候选择少,所以不得不接受”,错,不是选择多少,而是看你如何选择?你的未来过的如何,全看你当下的选择。
我依然很感谢当初刚踏入工作岗位就给我接成本和报表机会的第一任领导,尽管她的初衷其实并非是想锻炼你,而只是想找个能干又不会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新人,但回想过往,我扎实的基本功也正是来源于那些不眠不休的日夜;
我依然很感谢每个曾背后排挤算计我的同事,他/她们让我懂得这个世界并非是黑白分明,唯一能伤害你的,只有你自己觉得自己被伤害,因为他们对你而言,根本不重要;
我最应感谢的是给我生命的父母、陪伴身边的家人、困顿时拉我一把的朋友、迷茫时指点迷津的贵人,还有...所有曾在我生命中出现的心存善意的所有人,最美不过遇到“你”。
48岁,无惧未来,永葆年轻态,期待下一个、下下一个本命年生日,还能勇敢面对年龄增长、活出自我,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