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得到专栏家庭教育宝典已经整整一年,全集都已经结束,我断断续续地听了一些,也亲自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但不够系统,也没有进入学习小组和学员们一起讨论。在学习的效率方面,是比较低的,知识要化为身体一部分,至少要通过不同途径的输出才可以,不是简简单单地用吸睛大法单向操作就行,好读书不求甚解更多地时候用在阅读文学艺术作品方面,如果要涉猎一门非自身专业的学科,更应该有输出有交流有思考,方能修成正果。
DR魏的专业是脑科学,如果对应医学那就是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很多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确实颠覆了我们的过往概念。比如我们常粗暴简单地将大脑分为左右脑,而每一边有对应的功能作用,其实大脑的任何活动,包括创造力,都需要左脑和右脑共同协同完成。这在中医看来其实并没有什么新鲜,因为我们讲究天人合一,看事物用整体观,从来不会讲一个完整的人割裂为左右来谈功用,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的脑科学发展无非是回归,或者说向中医的哲学看齐罢了。将右脑开发当做教育的噱头,不过是为了满足大众将复杂事物简单化,符号化的商业结果,我想起来很多年前我会练习用左手刷牙,企图通过这种日常行为的改变来开发自己的右脑,何尝不是被这种观念洗脑?
今天下午孩子睡着,妻子去上课,我难得一个人在家清修,于是开始站桩,十分钟不到,全身发抖,背脊滚烫,实在支撑不住,睁眼收功。非常佩服那些能每日站桩,而且一站就是一个半小时,甚至两个小时的人,比如我的同学小崔,每日凌晨五点不到,准时到南京五台山广场,在老师的带领下站桩,七点钟左右收功,驱车前往单位开诊。我以为他很早就休息,是早睡早醒的那种状态,哪知道一问才知道,他每晚也要十点左右上床,睡眠时间真的短,奇怪的是精神却出乎的好,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就是“神足不思眠”,这句话其实还有另外两句常常连起来说的,那就是“气足不思食”和“精足不思淫”,进阶难度要高出更多,不知道他已经做到哪一步了。
为何要想到说站桩这件事,因为两个星期前我曾经就这个问题和一位作家朋友讨论过,当时的疑惑是为什么站桩或者盘腿坐能放松身心,而放松身心之后人体就能得到极大的给养。他当时给出的解释是人体血管里面有瓣膜,还有纤毛,过激反应过程中,比如咳嗽或者哮喘,其本质是这些瓣膜反常应激,纤毛竖起,当人全身放松或者什么都不想的时候,这些瓣膜都安当下来,纤毛也倒伏,在这种情况下,人体的血脉自然是最为畅通的,各种养分能即使吸收输送,故而精神百倍。
大脑的暗能量也是这样,当人在发呆和出神的时候,看似大脑没有运动,在休息,其实这个时候很多潜意识下的大脑暗能量都被激活,人的创造力和灵感往往来自于这个重要时刻,而暗能量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是可以刻意训练激活的,比如用发散性思维来看待一件物品,或者解决一个问题。孩子每天的各种玩耍中其实都穿插了这些思维,他们对待自己手中的各种东西都会玩出一个超乎寻常甚至匪夷所思的玩法,在一旁的大人最应该做的是鼓励和引导他们的这种行为,而不能一再说服他们按照我们大人的惯性思维来做。比如我家孩子最近很长一段时间最喜欢做的就是在路边捡拾各种矿泉水瓶子,然后用来装各种东西,尤其迷恋石头和树枝,这两个是她的最爱,对花花草草还有小鸟昆虫反倒没有那么喜欢。这里其实就是她在用自己的思维来使用或者说玩这个瓶子,不像大人一样把瓶子的功用仅仅局限在装水方面。
至于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结合,尤其是和孩子的问答互动中的应用,我现在还不太用得上,孩子还太小,我不太可能问她,如果你是小猪佩奇的话,你想怎么样度过自己的一天?虽然她平时偶尔会看看小猪佩奇的视屏。这种思维就属于是反事实想象,因为孩子并不是佩奇,她要将自己的角色带入互换。
这些育儿理念对我们成年人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所谓育儿育己,推而广之,也可以将这些思维想象应用到我们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双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