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四、五前读了柴静的《看见》,读完满满的感动。那时候还是天真无邪的纯真少女,怀揣着新闻梦想,奔跑起来像快乐的闪电。
没想到四五年后竟然无意间读了《现场》,竟是与《看见》一样的感动,只是彼时已经物是人非,而我,正处于迷茫的无业阶段。只觉得心中好似被什么东西燃起了光。
《现场》是凤凰卫视女记者雷宇的书,也是她的孩子,她用心呵护着这个孩子,以至于一字一句都情真意切。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多难如何兴邦”、“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边”、“个体与时代”、“另一个世间”。因为多报道灾难,全书大多笼罩着一股悲伤的氛围,但更多的是看过之后的思考。
在真相和正义之间,你如何选择?
“在真相和正义之间,我选择真相。”这是“美国公众的良心”苏珊·桑塔格的选择。这句话背后所展现的社会的复杂,有时候让很多人感到迷惑。因为,正义和邪恶之间的界限并未清晰到一眼可以辨别。
有时候,真相往往是可怕而让人难以接受的,甚至逾越了道德的范畴。有时候的真相,会让人们不再相信正义。
但真相就是真相,这是永远难以抹灭的事实。在《现场》这本书中,雷宇讲述了三鹿奶粉时间、山西矿难事件、大连爆炸事件等,一桩桩一件件都把真相摊在了民众面前。民众也需要真相。不敢面对真相的人,是不勇敢的人。面对真相、提出反思,并且有实际行动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勇敢且敢于面对自我的人。
我对谎言有着极度的厌恶,但我心里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说谎,有善意的、恶意的、无意的各种各样的谎言。我明白,却依然向往着真实。从生活谈到新闻上来,若是真相和正义,我一定毫不犹豫地选择真相,但我依然选择捍卫正义。
新闻情义在何方?
一个新闻爆出来,也许伤害到了无辜的人。那么这条新闻是否要出?新闻应该顾及情意吗?我相信有很多的新闻人都曾为这个问题感到困惑。这确实是个千古难题。
美国的一位著名摄影师凯文·卡特(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得主),他拍了一张照片,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死跪倒在地上,远处一个秃鹰虎视眈眈,等待着猎食女童。从新闻角度而言,这无疑是一张非常成功的照片,用极度震撼的视角展现了社会现实。但是照片一经刊登后,便遭到了人们的质问:为什么不放下相机立刻去救小女孩?
难道他就如此绝情?答案是,他也曾矛盾和痛苦。拍摄完照片后,他赶走了秃鹰,但没有援救小女孩。他曾对人说:“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心里在说‘上帝啊!’可我必须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话,我就不该来这里。”
这张照片获奖仅3个月后,凯文·卡特就因为承受越来越多的公众质疑和自己的道德困惑,选择了自杀。
大学课堂上,老师也曾问过我们,如果你是凯文·卡特,你会怎么做?答案不一。但我想,真的站在那个现场上的时候,一定有人做出和凯文·卡特一样的选择。
是新闻重要,还是情义重要?这是个永恒话题。
暗访的道德挣扎
我看过很多关于暗访的揭露稿件,事件中的记者以普通人的身份卧底到商家身边,找到证据之后揭露商家背后的操作。印象中,有一个记者卧底到了某一个山村,遇到了一对卖猪肉的夫妇,最后在调查中证实他们在卖死猪肉,且整个村庄是一个利益链条。新闻一出,他们的生意没了,并且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本该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啊。但是呢,女记者再也不会选择暗访,理由是什么?因为那对夫妇对她表露出的善意和爱,让她内心备受煎熬。一方面是像朋友和家人一样对待着自己,一方面却又是他们真的在做一些错误的事情。该不该揭露真相?揭露之后又如何面对曾经对自己饱含善意的人?
他们是坏人吗?是的,他们卖死猪肉,损害着他人的利益;他们是好人吗?是的,他们也曾对人友善、乐于助人。这个世界上,矛盾的事情本来就很多。
女记者最终选择了再也不接触暗访。她心里明白,真相必须揭露,不然会让更多的人受伤害,但她不愿意选择用欺骗去赢取别人的信任和善意。
新闻学上,关于隐性采访(暗访)的道德性也一直备受争议。但这同样是个难以解答的问题。
你我他的新闻梦想
现在的我,并没有如愿成为一名记者,目前正待业在家。读了《现场》之后,心里真是满满的感动和震撼。
在这里,也祝愿所有有新闻梦想的孩子都能实现梦想,在坚持新闻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