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的同学录。泛黄的纸张,有时间的味道。最爱的歌曲的一栏,写着——《爱的代价》。
不清楚第一次是听这首歌是什么时候。记得的是,那时没有CD,没有MP3,只有老式的卡带录音机。张艾嘉缓缓而又清澈的声音,从我的1994年,我的9403班师范的教室里,不徐不疾地流过,电一般地击中了一位少年。一颗都叫少年维特,青春的心。然后,这首叫做《爱的代价》的歌,我一辈子都没有忘掉。
那时,正结束了一场无疾而终的单相思。老套的90年代的爱情故事——写朦胧诗,唱老狼的《同桌的你》,喜欢白衣飘飘的女孩,向往爱情,就是不敢告白。等到鼓起了勇气,心仪的女孩却骑着她的白马,绝尘而去。失落,心伤,便听歌,听《爱的代价》。一遍遍地放,一遍遍地听。“走吧,走吧,人总要学会自己长大。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不知道《爱的代价》是否属于治愈系?应该流过泪,但听着听着,一段被青春咬过的伤,不治自愈。
1997年夏。求学鄂北边陲的一所师范。一群的人,青春的荷尔蒙肆意泛滥,无聊,文青,想标新立异,爱摇滚,足球,迷惘,犯怵,做傻事。曾从广水跑行到大悟,两个城市其实不太远,三十多公里的路程。一路狂奔,热了,脱下衣衫,光着膀子,满大街的人看着,指指点点,没有半点脸红害羞,却特别的受用,兴奋得像昂扬的斗鸡。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我们跑完了这段三十公里的路程。回到学校所在的城市,已是华灯初上。返回乘坐的是绿皮的火车。在最后一节车厢上,我们都盘腿坐着,都没有说话。远方沉浸在黑色帷幕里的山峦、建筑、河流,在火车快速行进,在火车的灯光中,在我们疲惫而又安静的眼眸中快速地退去。我们都安静,窗外,似乎正有一场青春,在黑暗的虫洞中,无可奈何地渐行渐远。汽笛声正好拉响,淹没车轮的“哐当哐当”。没有《爱的代价》的旋律响起,脑海中,却盘旋起了一句歌词: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了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堪沧桑变化——一刹那,泪如雨下。
青春是一场终将散场的电影。很快就毕业。每个人都想抓住这场电影结尾的精彩,做一切自己还没敢做而且能做的事情。一寝室的人凑钱买一包“恭贺新禧”的香烟,只是喜欢的作家路遥曾经抽过。喝酒,酩酊大醉,肆意地喊出喜欢的女孩的名字。翻墙,到录像厅里呆一宿,看香港的武打片。策划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日晚会,在青草蔓延的山坡上,点亮蜡烛,让女孩对着山坡大声地喊:我一辈子会记得!记得——这——个——生日。其实,我们不知道一辈子到底有多长——我们不知道一辈子也到底也有多短——不等沧海变为桑田,世事却已变化无常。毕业最后一晚,送别一位同班女孩。她住学校附近,每天骑着红色单车飘然而至,然后,又飘然而去。她给我们带那种白色包装的烟,抄写歪歪扭扭写在纸片上的诗,责无旁贷地给一位莽撞而又羞涩的少年关心。十五分钟的路程,走了足足两个小时。一路,我们小心翼翼,有一句每一句地说着,知道一转身就天涯,却漏掉了很多想说的话,异常地克制、理性。我们希望这一段十五分钟的路更长些,更长些。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再长的路,也不会远过一辈子。
在电视上看到了张艾嘉《爱的代价》的MTV。剪着短头的张艾嘉,小巧,精神,眼睛黑白分明,清澈。她缓缓地唱着:“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歌声依旧逶迤而透明,依旧就像一潭湖,好听,入耳,入心。歌为心声,我不知道张艾嘉为什么能演绎得这么地好?只是我知道的是——2006年,在李宗盛的演唱会上,身为嘉宾的张艾嘉在舞台上哽咽着问他:“你有没有爱过我?”李宗盛没有回答,只是用他的歌一带而过,故意忽略掉了这个提问。真的无法回答,有些答案,它永远只能存留在心底,永远只能存留在时间里。说出来,它会被风吹走,被记忆偷走。
1999年7月,站在107国道边,我等待一辆开往武汉的客车。这辆车,会把我送到我从没去过的武昌火车站,然后,带着逝去的青春,一路狂奔,到达我从未去过的南方。骄阳似火,我一手拧着一条装着棉絮的蛇皮袋,一肩扛着一件旅行包,汗流浃背,狼狈得像一只土拔鼠。我拒绝了父母的送行。我倔强得像一头驴,其实,我不想让他们看到我的自卑和脆弱。客车愈行愈远,把江汉平原上绿油油棉田一块块抛到了后面,把我的青春抛在了后面,把我的父母抛在了后面,把我的故乡抛在了后面。我望了望窗外,按下了单放机的播放键,开始听歌。《爱的代价》。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像一朵永不凋零的花
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
看世事无常 看沧桑变化
那些为爱付出的代价
是永远都难忘的啊
所有真心的痴心的话
永在我心中 虽然没有他
走吧 走吧
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走吧 走吧
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
……
是不是总有一首歌,它会大于一首歌?在你悲伤的时候,在你快乐的时候,在你青春的时候,在你迟迟垂暮的时候,恰如其分地出现,不经意拨动你的心弦,打动你,抚慰你,忧伤你,混合着时光,陈酿着记忆,让你一辈子,忘不了。
一晃,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