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儿子的班主任在群里分享了一则新闻怪事:23岁小伙饿死在家中。主人公杨锁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朱堂乡,因为从小被娇生惯养而懒惰成性,父母去世后,他有活儿不干有事难担,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村里人给他的肉、菜一直放臭也不做来吃,最后活活饿死在家中。一个23岁神志正常的小伙子,居然活活饿死在自己家里。“那么大的人了,你给他饭吃,他都想让你直接喂到他的嘴里。”当地一位曾经帮过这个小伙子的村民说。追根溯源,正是因为父母的过分溺爱,让一个聪明的孩子成了“天下第一懒人”,最终走向了死亡。
看完报道,许多家长在群里开始议论起来:“太懒了,这孩子死了也不可惜!”“他的父母就是罪魁祸首……”
杨锁8岁的时候,父母出门还用担子挑着,不让他走路;上学后杨锁不做作业,老师批评一下,父母就找到学校;年岁渐长,杨锁有时也试着干活,父母却阻拦,要他玩去……这样的溺爱,已经失去最起码的原则,让人毛骨悚然。在这种家庭氛围下,杨锁无疑“被宠物化”,其生活已和小猫小狗差别不大,缺乏基本生存能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常常抱怨,说自己孩子太懒,太依赖,独立自理生活的能力太差,什么都做不来。还常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小孩儿来比,你看看某某家的谁谁谁,多懂事,多听话,不但学习好,在家还勤快,妈妈做饭还帮忙打下手。每每听到这些话,我就会告诉家长,其实,天下没有天生的懒孩子,懒孩子都是我们一手“培养”出来的。什么?懒孩子是我们“培养”出来的?怎么会呢?难道不是吗?我们常说人之初,性本善,我倒认为人之初,并不懒,我们的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他们并不是天生的懒惰虫。当孩子才来到人世间,对世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这个摸摸,那个拿拿,一刻也不停歇,一刻也不得闲。他们喜欢模仿大人说话做事,妈妈洗衣服,他也来帮忙捣鼓。爸爸扫地,他拿铲子。奶奶择菜,他去帮忙。你帮孩子洗脸,他也想自己搞定。我们给他喂饭,他要自己拿勺子吃等等。孩子小时候都很勤快,为什么家长们总是说孩子什么也做不来呢?还原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不难发现问题孩子真是我们一手“培养”出来的。
不是我们的孩子不做事,而是当他们对做事有浓厚兴趣的时候,被我们家长给拒绝了。孩子在成长的某一时期特别喜欢做某一件事,表现出来强烈的愿望和自发行为,这就是孩子的成长敏感期,错过了敏感期就会错过很多教育契机。孩子很小的时候喜欢帮妈妈做事,帮奶奶做事,可是总是被拒绝。大家总会异口同声地说,去去去,别来捣乱。哎呀,你来帮什么忙啊,怕是越帮越忙。他想做的时候,不让他做,小时候不做长大怎么会做呢?所以,孩子后来的懒惰就是我们家长给“培养”的。
如果不想“培养”懒惰孩子,我们不妨在洗衣服的时候,欢迎孩子参与进来,让孩子帮忙参与洗衣服。孩子真正的目的是想玩水,我们不如就一举两得,一来满足孩子玩水的乐趣和愿望,二来让他学会洗衣服,只有做好自我服务,以后才能为家人和社会服务。在劳动中感受辛苦,才会知道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才会感恩。他来帮忙洗衣服,我们就给他机会,让他学着洗,耐心地教他洗,从学洗小的衣物如袜子、毛巾开始,或者给他安排跟洗衣服有关的工作,舀水、帮忙递衣架什么的。总之让孩子参与劳动,享受小成功,孩子看到自己洗的衣服,会有很强的成就感,会得意地告诉其他家庭成员和朋友,他会洗衣服了。
我们要想孩子不懒惰,就不能做包办代替的家长。不管孩子几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他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能帮他做。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给他,不必担心他把衣服洗不干净,每个人第一次洗衣服都洗不干净,不给他机会练习怎么学会呢?如果担心孩子拖地会弄坏物件而不要孩子劳动,东西可能保住了,孩子劳动的兴趣就失去了。孩子只有在一次一次劳动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才会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如果我们很多事情都为孩子包办代替,那就是在“培养”孩子的惰性。
我们常常说“穷人孩子早当家”,其实未必,过度娇宠孩子不是富人的专利,与家庭条件没有直接关联,而关乎父母是否拥有了健康的育儿观和对孩子未来真正负责的意识。希望这则新闻能给所有人以警醒,不要让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