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里,人们发展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于是便产生了不同的“圈”。面对年轻人的圈层化,不必消极悲观。放开心去感受生活,你的圈子便不止于此。
时代的发展超过了多数人的想象。如今,“代沟”现象总是频频出现。比起“我说了你也听不懂”的部分老一辈来说,兴趣圈或许会是年轻人交流的更大动力。这样的圈子让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聚集到一起,随时随地展开交流,快活的空气让人们敞开心扉,尽享热闹的美好时光,不仅放松了身心,还有觅到知音的喜悦。圈子的光芒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年轻人,“绘圈”“动漫圈”“电影圈”等也由此产生。
但是,当圈子渐渐变得安静,所有人又都回到了平淡的现实世界中。他人对自己兴趣的冷漠,使自己产生一种强烈的落差感。渐渐地,现实社会的频繁冲击,让年轻人们在圈子里泡着的时间愈发长久。甩脱任务、甩脱忧虑、甩脱现实,这种“活在另一世界”的情况便让不少人产生了担忧,悲观的人评价,这样的圈层化将会让很多年轻人逃避现实,生活的多样化和趣味性被定格,而他们只能被封锁在这些小圈子里。
确实,这些话不无道理。但同时,也有人良好地平衡的圈子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他们并不只局限于小小的圈子中,而是将兴趣拓展,将圈子外延,他们愿意用自己的兴趣做些对社会有用的事情,愿意发展自己的爱好到更高的水平,在活动和比赛中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圈子在无形中扩大,最终与偌大的“社会圈”交织在一起。圈子促使他们进步,同时能以一个更加自信乐观的心态去感受生活。
为什么都是处在“圈子”中的人,未来却如此不同?或许,我们应当思考,这到底是“圈子”的缘故,还是我们自己的缘故。不能把问题一概抛向事情的表面,那么就让我们再深挖一下。我们到底把这些“圈子”视为什么?是生存的依赖还是生活的工具?如果是前者,我们便会渐渐被它锁死,成为一个拒绝外界同时被外界孤立的人;但如果是后者,情况便有所不同,我们愿意利用这个工具,不断提升自己,让它成为现实社会中达到目标的一条捷径。而这两种不同的思想,终归到底,取决于我们的生活态度。逃避或是面对,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决定了我们对待“圈子”的态度。逃避的人利用“圈子”创造一个完美的独立空间,而面对的人利用“圈子”排解疑难、勇往直前,所谓“圈子”,不过只是一个渠道,帮助这两路人达到他们的目的罢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生活态度相似的人,不止在“圈子”里,而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同伴。如此来看,年轻人的“圈层化”,又怎么能单一地下定论?
文:宋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