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的老家山脚下有个小镇叫凉水,名字的由来我不知道,但这个名字还是能让人非常容易记住的。
他的弟弟借住在这个镇子上,房子是他们舅舅家建的,有一层楼给他们用,意思的收取租金一千一年。他们住在镇上的原因是陪他们的孩子读书,老大比我们家的阳小一岁,老二还很小,还在读幼儿园。
这个镇很小,建在几座大山之间的一个平坦处,他们那喜欢叫平坦的地方为坪,不过这个镇没有叫什么坪,它就叫凉水。
镇小得吃好晚饭出去溜达的话,那是要把小镇溜达好几圈的,小镇的地势起伏颇大,小镇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迷你的工商所,派出所,养老院,学校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是汶川地震后援建的,造的颇有气势,在那就读的侄子早上六点就到校了,说是先上自习然后集体跑步,晚上还有晚自习,回家也要到夜里十点了。看来是哪里读书的孩子都不容易的,都是十年寒窗苦读。
镇上的菜市场很小,买的基本食物是齐全的。不过我更喜欢的是这里的逢场,也就是我们老家的赶集了。逢场日是四面八山的人从山里把自己家的蔬菜,自己种的看相不怎样的水果,烟熏的腊肉,跑山鸡什么的,都用竹编的背篓背下山来,据说有的远的山里的人需要很早就开始从山上下来了。
去年夏天我在那逗留了两个逢场日,买了没见过的新鲜的花椒,超辣的辣椒粉,竹箍的细筛,竹编的小篮子,加上山里晒干的花菇和黑木耳,还有他们舅舅家送的晒干的切的细碎的竹笋,装了满满的一箱给快递回沪,没想到忙于工作的张先生收到快递就去出差了,等他到家那新鲜的花椒都发霉坏了,真是可惜啊。还好别的晒干的山货没有问题,要不然都要给收货的人气晕了。再说下他们山里的花菇和黑木耳那是我吃过的品种中质量上乘的,后来才知道黑木耳还是他们那的地理标志产品。花菇拿来和猪腿排骨炖汤,加点花椒,就有了他们家乡特有的味道,如果猪腿是他们老家用柏树枝烟熏过的话那会更香。
凉水的夏天是多雨的,凉爽的,山洪时常从山的上游轰鸣而下,下雨密集的话沿路的河道有时半天就可以涨满了水。炎热的中午电风扇就可以解决热的问题,逛遍整个小镇都没有看到过谁家装了空调,大概是实在没有必要装的。
镇上也有很多小饭馆,逢场日时很多人在那就餐,应该是借机来犒劳一下几天待在山里寂寞的自己吧。那里的人嗓门基本都很大,估计是因为住在山里,隔山相喊多了的原因,说话的调调听来有的像在唱歌一样。小饭馆里有的菜式卖的还挺贵,比如说小笼,那里的小笼在我们看来都是小型的肉包子,我们概念中的小笼就是皮薄通透有汤汁。很多的小吃是当地特有,凉粉啊什么的,基本都红汤浮面的,那里的孩子从小就训练吃辣了,山里的环境毕竟还是需要借住辣椒来去湿气的。
凉水小镇是宁静和睦的,每次去都落脚的地儿,也是有了感情了的地方,毕竟那么多天在那时常看远山上忽的一下长出的云,看雨如瀑,看湛蓝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