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政务服务人,朱琴示范何为“念民忧行民盼,办好急难愁盼”;作为司法人,张彪“以实干之姿,答初心之问”;作为税务人,山清用工作的“力度”传递服务的“温度”......397名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198个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用实际行动教育我们要将担当意识贯穿于各项行动,转化为服务人民、履职尽责的动力,要用实干彰显党员本色,用苦干擦亮胸前党徽。
选调生是党政储备力量,是活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青春力量。我们为何鼓励年轻干部到乡村田野去?因为只有在乡村,才能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深入浅出的了解,具体而又深刻,才能知道“我是谁”;因为只有在田野,才能切身共情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所求,情真而又意切,才能明白“为了谁”;因为只有在基层,才能强烈迅猛地涌入动力去磨砺自身的意志和本事,忠诚而又无畏,才能明晰“依靠谁”......
“人民满意”这份表彰,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先进典型的勉励,更是对“后浪”的鼓舞和鞭策。正青春,正年华,我们需有“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的青春热血和砥砺之志,誓将青春融汇进祖国山河,将忠诚书写在神州大地!
深耕信仰之田,热爱铸就青春意志,要虚怀若谷“常常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一百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变为广大党员的自觉行动。传承这份深厚的价值底蕴和磅礴的力量源泉,选调生来到乡村,要心系人民,心怀谦卑:去看“绿水青山”,在繁花似锦的“画卷”中学习“两山论”的现实意义;去看“风吹麦浪金灿灿”,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之时学习农业农村生产知识;去看乡村文化添新韵,在文化进万家之际学习乡村振兴新谋略......毛主席曾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提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选调生要向群众“看齐”,站在“英雄”之中,虚心向“英雄”学习。
深耕责任之田,初心点亮青春华彩,要情系群众“细细听”。“念民忧,行民盼”,“以百姓心为心”,“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便是要朝着这样的初心愿景而努力。“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在基层做群众工作,选调生要用最纯粹的真心、最质朴的语言与群众心贴心、肩并肩。群众的“刺耳话”要虚心听,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群众的“牢骚话”要耐心听,认识“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群众的“过头话”要辩证听,学习《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不要否定一切”的思维......要善于换位思考、善于聆听,直面群众“主考官”,站在群众的角度设身处地思考问题,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去交流、解答问题,用他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工作,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办、当作自己的家事来办,厚植“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
深耕奋斗之田,拼搏镌刻青春印记,要脚踏实地“实实干”。从南湖红船上寻求光明的求索者,到驾驭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航者;从“到底红旗打得多久”,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中国共产党有着冲锋陷阵的勇气、改天换地的志气、决胜未来的底气,源于我们始终拥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昂扬精神。文凭并不等于文化,选调生要有满腔热血和雄心壮志,但更要牢牢踩着大地、紧紧拥抱着人民,只有“接地气”,才能真正“有底气”。今天的中国,不缺乏优秀的人才、不缺乏新奇的想法,但想法没有“根”,就扎不到中国的土地上,中国的“九流”不认可,想法就永远飘在天上。选调生要珍惜在乡村的时光,时刻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时刻修炼“内功”,将实践作为最好的“学习课堂”,借助一草一木,在文化知识与乡村振兴中搭起“实干”的桥梁。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只有经历了激昂奋斗的青春,只有经历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青春之树”扎根在“希望的田野上”,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劲头往下使,必将扎牢根、开夏花、结甜果,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