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议事史》节选
张春江|2025年10月5日
一、 一个值得凝视的现场
2025年初秋的柏林,空气里弥漫着政治与科技混合的紧张气息。那一夜,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在柏林Axel Springer总部接受Axel Springer奖,颁奖仪式的核心环节,是与集团CEO马提亚斯·多普夫纳(Mathias Döpfner)的对谈。台上极简灯光映照之下的这次对话,被纳入Axel Springer新节目“MD MEETS“的首播集当中。对于正在写作《人类议事史》的我来说,这也是应该被记载到“人类议事史”里的一次当世人类文明前沿地带的议事现场——值得凝视,值得品味。
奥特曼在对话期间多次出现的表情凝固、语气停顿中,蕴藏也体现着更深更多的思索。他不再是那个高举“技术颠覆”旗帜的创业者,而更像一位正在工具边界反思的哲学型发言者。面对台下来自欧洲学界、媒体与政策界的听众,他谈人工智能的伦理、能源、教育、媒体、战争风险与制度治理。在现场浓郁的“responsibility责任”氛围中,奥特曼的多次停顿,显得不仅在思考,也像是在等待人类的回答。
反复翻看现场视频时,我正埋首于已经完成了初稿的《人类议事史》的修订中。几十年咨询从业经历,积攒了大量对人如何议事的观察思考与体验,几个月以前,当那些思绪的碎片在一天深夜触动我构思出一套可以概括为“谋-议-成”表达的三态结构来审视时,我决定启动了这项写作。AI的精进已经抵达人类议事乃至人类文明的深处和前沿。人类如何议事成事要研究,人类如何通过“议事”理解自身,又如何在判断与行动之间构筑秩序,也更值得追问。当我听到奥特曼一边谈生成智能的潜能,一边又承认我们可能正在失去集体决策的节奏时,我意识到这不仅是一场访谈,而是一次当代的“人类议事前沿现场”。
从那一刻起,我决定不再将它看作一场新闻事件,而要将其置入“议事底座”的坐标系中去分析。所谓议事底座,是我在研究中提出的一种结构分析方法,用以追踪人类所有决策背后“事”的逻辑——我们在讨论什么?谁参与判断?判断通向何处?它既是一种思想的几何结构,也是一种认知的显影装置。奥特曼的谈话恰好提供了一个于我写作而言稀有的样本:一个科技领袖、一个传媒巨头、一场人类社会的公共焦虑,它们在同一时空里交织成一次“集体理性实验”。
从那场对话里,可以注意到奥特曼几乎没有使用煽动性的修辞,他的语调平缓、条理谨慎,却在每一个议题上都暗藏一条人类文明的主线:当AI介入知识、劳动与伦理时,我们的“谋”如何重订起点?“议”该如何延展?“成”又能否依旧可控?
从这个角度看,这场柏林的访谈并非只是AI产业的事件,而是一场关于“现代理性如何被重新组织”的议事实践。它让人们重新看到,技术并不只是推动进步的力量,也是一面照向自身的镜子。人类并非第一次面对这种局面——从火堆边的共识,到议会中的辩论,再到如今的算法协商,我们始终在寻找一种方式,使“议”不沦为噪声,使“成”不背离“谋”的初衷。
奥特曼的谈话提醒我:如果人类要继续生存,就必须在技术与制度之间,重新理解“议事”的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选择用“议事底座”去观察来品味这场对话——不是为了评判他的观点正确与否,而是为了回答一个更古老的问题:当我们谈论未来,其实是在谈什么样的“人类之事”?
二、真理与判断的再协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