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午休,刚回到办公室,发现一盒新鲜水果摆在桌上,环顾四周,每个办公桌上都有一盒,正在发呆之时,听到“新员工”小李说:“姐,我买的水果,尝尝吧!”
寻声望去,一张年轻的、充满笑意的脸看着我,心中顿时充满温暖。马上笑笑说:“好啊,谢谢小李。”
昨天刚刚入职的小李,用买水果的方式化解与同事的陌生关系。这个举动,不仅拉近同事间的距离,还让彼此工作更为顺畅......
一盒水果就化解了初入职场的尴尬,打破了大家自我防御意识。
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在《影响力》中提出的互惠原理,正是对小李这种行为的解读。
互惠原理:即别人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
“新员工”小李给其他同事送水果,是用馈赠水果表达对同事的尊重,同事接受水果,就会有亏欠之心,在工作上会对小李有所回报。
这种工作回报,可以让小李快速进入状态,也使整个部门不会因新人的加入而影响工作效率。
互惠原理中,针对他人的善举会引发人们回报这个问题列举了2个原因。
原因一:偿还义务
中国自古就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亏欠感让人觉得很不舒服,人们选择对施恩者报恩,是要卸下心理包袱,偿还人情债。
比如:十一假期出游时,到达郊野公园入口,却见上面写着:“疫情期间,入口关闭”。
此时的我们正不知如何是好,一位老奶奶敲了敲车窗,连说带比划告诉我们,因为疫情这里上不去。如果想上山,就从其它地方走,并给我们指了一个方向。
我们千恩万谢正打算离开,老奶奶将一个花环伸进了窗户。“你们买一个花环吧,不贵才十块钱,买个给孩子戴着玩儿。”
看着花环上劣质的花,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朋友说:“都不戴,你为什么要买?”
“老人家好心相告,总得感谢人家。就当是谢礼了。”
可见,老人的好心指路是对我们的恩惠,我们购买一个花环是返还报恩的回馈。偿还义务是人们必备的一种素养。
原因二:违背互惠原理,会被人们唾弃
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是相互依存的,不是独立存在,如果有人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后不打算偿还,那么他在这个社会上就不欢迎。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喜欢“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讨厌那些只接受馈赠却没有任何表示的人。
比如,朋友买房,缺5万块钱,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帮助了他,而后来,这笔钱却成了我和朋友的断交款。
为什么?
因为在还款到期后,他并没有及时归还,也没有说明延迟还款的理由,却是心安理得的不还钱,我的善举没有得到回报,却带来的伤害,朋友违背了互惠原理,是忘恩负义的人,不值得交往,也不受欢迎。
互惠原理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接受别人馈赠时,要有感恩之心,礼尚往来才是中国人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