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是我本学期语文选修课的必读书目,通过选修课在老师的分析之下,确实觉得有些意思。从作者路遥一直讲到主人公孙少平,再演话剧,对于人物有较为深刻的剖析,虽说无幸读完整本作品,但是通过课堂和话剧对于主人公有了一定的理解。在讲主人公的第一节课,我想到了另外一部神作那就是《马男波杰克》两部作品都可以说是对于“生活”这个主题刻画的典范,在豆瓣上平凡的世界三部曲获得的得分是9.2;马男波杰克得三部得分为9.3 9.5 9.5,在豆瓣上能获得这样的分数确实不容易了,虽然都是反应“生活”但是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作者和编剧用了两种截然不同方法叙述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孙少平的背景设定在中国农村,而波杰克在洛杉矶的好莱坞;一个是平凡而贫穷的小伙子,一个是好莱坞家产万贯的过气明星;一个有着温暖的家庭,有关爱他的人和兄弟,另外一个有着无比悲惨的童年,虽然人人爱他,但是没有人喜欢他;一个生活积极向上,虽然艰苦但是不停的想走出去,想多读书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另一个酗酒,吸毒,自我毁灭,但企图人人都能够喜欢他。
可以说两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都刻画了复杂多面的人物:孙少平虽然坚忍不拔,肯吃苦,优秀积极,但是在爱情面前,作者也花了不少篇幅刻画孙少平大男子汉也有温柔,脆弱的一面。反观马男波杰克虽然吸毒,喝酒,自以为是,带坏朋友,拒绝尝试改变,但是他也有一颗善良的心,从第三季海马那集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波杰克的善良,从第二季结尾开船救回陶德似乎感受到了他对朋友的依恋,在第一季结尾对于戴安的质问也看出了他对于生活现状的不甘,以及渴望改变。正是两个作品从多方面刻画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才极大的升华了“孤独”这一主题,生活的本质在于孤独。再说说配角方面,两本书都做到了没有好人,坏人之分这一特点,在路遥的年代,尝试开创这种写法是很难得的。因为好人和坏人能让故事变得清晰,可以说绝大多数时候坏人之所以坏,是为了衬托好人的好,因为好人是主人公,小说中一切其他角色的设定要么是为了交待背景设定,要么是为了衬托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但是生活和小说不一样,生活中没有好人与坏人这一区分,只有全面和片面之分,因为人总是好中带了几分坏,坏中带了几分好。在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出一个完完全全从头到脚都很坏的人物,所以一部现实主义的描写生活的著作中也应该是这样。比如平凡的世界中,郝红梅的性格有着乖巧内向的特质,但是最后为了礼物和生活的压迫选择去偷窃。再比如说马男波杰克中花生酱先生很暖很体贴,总是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但很多时候我看到的是一种报复,以及不顾及他人感受的行为,比如在节目中整波杰克,在婚礼结束后为戴安举办一场疲劳的晚会。我想说的是,正是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刻画了一个现实的社会,衬托出了真实的主人公,写出了生活本来的面目。
最后说说结尾吧,小说中孙少平这样优秀的人并没有获得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反而归于平凡,平穷,还险些瞎了眼睛。而马男波杰克,虽然总是每次想要改变生活改变自己,但是在故事的结局往往都是他糟糕的性格毁掉了一切,抱着奖杯企图别人会喜欢他(最虐的第三季还没奖杯),可是他最后往往失败的深陷孤独之中,但是在绝望前的最后一刻,看到了生活的一丝希望。
两部作品我可以说,读者能看懂多少完全取决于读着对于生活的理解有多少。这里没有一条简单明了的故事,这里有的是生活和真实,当两个主人公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不断被放大,生活的残酷、美好和不甘就越被展现的淋漓尽致。所以不要奢望一遍两遍就能看懂这两部作品,每看一次关注的内容就不一样,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状态,有着不一样的思考。
那你肯定会问我,说了这么多这两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究竟有什么意义?我第一次看完马男波杰克感受到的是深深的绝望,我觉得我的生活没救了,因为我太像波杰克,太孤独太傲慢,不肯改变自己。于是我就像马男波杰克第一季的结尾一样,质问一个最了解我的朋友,我说,如果我真是马男波杰克,那我的生活是不是已经完蛋了。她说,我说你像马男波杰克,但没说你就是马男波杰克,因为你根本没有他一般凄惨的经历,世界上比你惨的人多了去了,你只是太把自己戏剧化,太自怨自哀了。听完这席话我又觉得她说的很有道理,于是那段日子也就不这么悲观了。
所以这两部作品的存在是为了向你展示一个生活多样的可能性。在现在铺天盖地的理想主义宣传教育下,告诉你,日很难的,有一个人这么努力,但是他还是被生活所折磨。有一个人他拥有过一切,但最终还是失去了生活一切。这既是夸张,也是现实。看完这两部作品等于刷新了对于生活和世界的认识,给了你审阅生活的一个全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