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5 大同 星期六 多云(31℃/18℃)
(简书日更329天/总日更1020天)
父母的长期投资,能够改变子女今生的命运,能够让他们在今后的道路上走的更顺,更容易,所以父母对子女的投资不是把子女看做商品,而是深思熟虑后无言的爱。
不过,我们应该真正认识到,仅凭信息并不能取得成功。这就是事物本身的规律,对于穷人来说是如此,对于我们也是一样。
仅凭信息并不能取得成功,还需要背后的分析和思考,思想和行动之间,也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不能仅凭理论,就一厢情愿地去执行,有很多相关的内容都在制约着我们。
信息的分析需要更多的知识和理论支持,才能得到合理的结论,把结论变成可行的方案,需要我们洞察人性,把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要考虑到。
在执行时也需要随机应变,发现问题及时修正,才能把一个问题和信息,转变为有用的结果,就像文中列举出的很多案例,都可以证明,现实往往要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复杂。
尽管如此,辍学情况或许还能反映出孩子们并不想上学(这可能很普遍,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想起自己小时候的这种状态),而且他们的父母似乎也无力或不愿让他们去上学。
环境造就人才,在孩子成年之前,价值观和认知都不健全,父母的认知水平和教育意识尤为重要,如果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环境不好,就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增大辍学的可能性。
对于中国而言,读书有用属于普遍认知,尽管会有一些不以为然,或者认为读书无用的父母,但也是极少部分,孩子们真正不想读书,选择辍学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来自家长和老师给予的压力太大。
学习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家长和老师存在的真正价值,并不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而是培养他们的爱好,和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对大千世界的向往。
父母作为孩子最亲的人,适当的约束是必须的,但是也要因人而异,有些孩子适合怀柔,有些孩子适合强硬。
把孩子当做顾客,把学习当做商品,去展现学习的优势和益处,让孩子爱上学习,而不是在本身反感的基础上,增加压力。
当然教育只是人生开始的起始条件之一,但是并不是绝对品,无论学好学坏,都是人生的经历和选择,选择就得承认,得到就得付出。
人生短暂,既然后悔,那么现在选择也不晚,学习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
在他们看来,教育质量之所以低下,原因就在于家长们对教育不够重视,他们觉得教育真正的好处(即经济学家所谓的“教育回报”)并不多。当教育回报足够高时,根本无须政府的推动,入学率自然会提高。
义务教育是基本教育无需质疑,但是在大学时期,因为突然的宽松,让很多被高中高强度学习压迫着的学生们,变得放飞自我,加上宽进宽出的规则,也让很多大学生的学习生涯一无所获。
大学时的放纵和找工作时的艰难对比,让很多人心里不太平衡,对不包分配的专和大学怨气极大,不从自身寻找问题,才会让读书无用论成为自己的借口。
那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精英和富人,因为自身便是教育的受益者,以及环境中读书收益的可见性,更能明白教育的重要性,自然也会对子女的教育上心。
而穷人因为自身教育的缺失,无法感受到教育的好处,环境中也都是一些反面案例,无法看到读书带来的改变和长远的收益,更加印证了自己的想法,就会认为读书无用。
不明白读书的好处和收获,又因为眼前切实的利益,自然会选择短期的收获,让孩子辍学打工,或者帮家里干活。
读书对于富人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收益,但是对于穷人而言却看不到收益,所以并不是读书无用,而是自身的见识和环境的限制。
他们发现,让女孩受教育同样会带来经济价值,因此乐于投资。
需求和供给才是促使穷人重视教育的关键因素,教育作为长期性的投资,最少都得十年,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十四五年,再加上大学和研究生,甚至能达到二十多年。
这么长的周期,每个家庭都在一味的付出和投资,如果看不见回报,就像我们给自己制定的长期目标一样,尽管看似很有道理,实则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反而不如回报的辍学打工要实际的多。
对于穷人而言,改变当前的生活状态才是第一目标,所以每一点收获都弥足珍贵,要精打细算,孩子辍学打工不仅能带来收益,还能减少支出,只需要简单衡量就能做出决定。
对于富人而言,当前的富足状态,可以支持对子女的长期投资,子女不上学带来的收获,并不能改变生活状态,反而不如给子女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大,在不缺少资源的情况下,这笔账也很好算。
当然这样并不是把子女看做获取收益的商品,“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感受到生活的苦,想让子女变得比自己更好一些,这些投资的产出,也是父母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所能提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