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林巨老师直播间热点话题总结
第一个热点,不同年龄阶段父母对孩子常说的一句话。这些口头禅如下:
一岁,宝宝真棒!二岁,小心哦!三岁,今天在外面跑得真快。四岁,注意安全,不要碰着,不要碰那。五岁,幼儿园吃什么晚饭呀?六岁,赶紧起来,就要迟到了,7岁,快点做作业,你作业怎么还没做完?8岁,快点做作业。9岁,你作业写完了吗?10岁,宝贝,你今天作业多不多啊?写完了吗?11岁,快点写作业。12岁,快点写作业,上课认真听讲。13岁,今天考试排名怎么样?14岁,找个补习班吧!15岁,到培训机构去上学。16岁,麻溜的,都快上大学了。
这段话,只有一岁时才是感受的关注,从2岁开始关注行为,6岁开始一直是与作业学习有关,这些话里面,没有一句是情感。父母不再是父母,而是老师。妈妈就是妈妈,不要做老师该做的事。精神科自残的孩子写的期望很是让人触目惊心。顺便吐槽了一把剪辑视频的家伙,只是追求简洁,把情感给剪没了。
古人是生活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他们就难免急功近利,难免开始充当老师的角色。
第二个热点,离婚搭子。再见吧,离婚搭子。离婚搭子指的是离婚妈妈带孩子,和另一个离婚妈妈带孩子在一起住,互相搭一把手。这是时代的趋势,有的女生直接和闺蜜约好做离婚搭子,去生一个孩子搭伙去。我们的教育总是滞后的,我们教育是情感冷漠的。如果避免情感冷漠呢?关键还是妈妈做好妈妈角色,不要扮演老师的角色。
昨天还有一个妈妈和我狡辩,我说热爱驱动,妈妈说我给他报兴趣班啊?林老师说,热爱驱动不是这个东西,关键在于妈妈给与孩子丰富的爱的链接,所以孩子应该是自由的,是独立的,是可以做自己的。哪怕要报兴趣班也是孩子强烈要求的。而不是妈妈去动嘴问“孩子,你喜欢什么呀!我给你报个兴趣班。”一个好的妈妈是经常被孩子吐槽的妈妈,而不是孩子恐惧和妈妈链接,而不是孩子在妈妈面前瑟瑟发抖。
第三个热点,职场新动向,猫同事上岗。日本东京一家公司,为了缓解员工压力和焦虑,雇佣了十一只与众不同的猫在减少“班气”。公司还购买四层办公楼,增加猫咪设施,改善猫咪工作环境。猫咪工作包括卖萌打盹骚扰人类工作等,通过猫咪,公司获得好处多多,人类员工做到了互相之间积极沟通,缩短了员工之间的心理距离,比如可以创作轻松友好的氛围。
林老师昨天还去了一个国内顶尖的设计公司,公司就有好几只猫,我都见到了三只,有一只全身通黑,轻松惬意躺在地上睡觉,就会瞬间感觉很放松。
这里面的人性原理就是,这个时代越来越需要链接感——链接感——链接感。第一,人和猫的连接感,第二,在照顾猫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也增加了链接感。猫做了一个很好的链接通道。企业经营也好,家庭生活也罢,都越来越更多的主要链接感,这就是时代的趋势。
这个时代,人越来越想成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工具。为何孩子抑郁呢?就是因为潜意识在反抗,不想当工具,学习的工具,考试的工具,炫耀的工具,赚钱的工具,养老的工具。我要做自己,我要链接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
随着生产力的增加,人类越来越想做自己,不想异化,这就是一个人类发展的共同趋势,不可逆转。做自己就是追求连接感,要和真实的自己链接。
第四个热点,双标的爱只因投射不同,郭麒麟和郭德纲。看到郭麒麟新剧《便随王室》开播时,郭德纲为他宣传时,郭麒麟对他的呼爱有了回应。他们俩呢?林老师用一声叹息来表达。郭德纲频频喊话郭麒麟回家,甚至打破自己不饮酒的原则,但是郭麒麟一句“堂前尽孝”就把郭德纲推得远远的。现在只是郭德纲主动为郭麒麟做一些事情,比如宣传新剧等等。
为什么?这是有故事的。郭德纲对郭麒麟一直实行打压式教育,特别严格,麒麟四岁,爸妈离婚,孩子扔给爷爷奶奶,成为留守儿童。6岁才跟随父亲,但是永远排在最后,好吃好玩的,首先给徒弟们,甚至因为挑食吃肉,郭德纲直接给麒麟一碗青菜,必须吃完,最后麒麟默默躲到角落吃去,说是影响别人吃饭。甚至,小郭麒麟竟然没有自己的房间和牙刷洗脸盆,但是,老郭对小儿子郭汾阳是极其宠爱。
父母对家庭中两个孩子,抚养方式完全不一样。对老大极其严苛指责辱骂和打压,对老幺就极其宠爱和宽容大度。为什么?投射不同,从心理学上来说,一个是投射成了那个不好的自己,需要改正很多缺点,需要管教,才能成为好孩子的自己。另一个投射成了那个可怜的自己,孤苦无依的自己,需要爸妈宠爱的自己。
现在郭德纲后悔了,可是晚了,有些事情做了,就一辈子不太可能挽回了,一辈子都弥补不了这个伤痕,挺难的。如果有两个孩子,你可以自我检查一下,你怎么投射的呢?你把自己的孩子究竟投射成了谁?不好的自己?可怜的自己?愚蠢的自己?叛逆的自己?
郭麒麟创伤疗愈了吗?并没有,他走上了反制的道路。逃离了那个原生家庭,绝不走父亲的老路。他做演员的辛苦心酸,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谁不想躺在父亲的余茚下,但是他不行,否则老会回到那个创伤时空去痛苦不堪,加上又看到父亲对弟弟和对自己完全两种态度,那更受不了。父子俩,很可能这辈子都不可能走心链接上了。
第五个热点,李娟的观点,孩子小时候缺爱,长大了无可弥补。李娟这方面很灵,远远超过董宇辉。李娟说:
“当我真的需要爱的时候,我从来不曾被深深爱过;后来,无论我得到多少爱,我都不以为然。但是,又能怪谁呢?也不能说我是个完全冷漠的人,这是我的残疾,是我无法克服的部分,你不被强烈地爱着的话,你不觉得爱是多少重要的东西”。
所以,李娟讲妈妈你的爱就要汹涌澎湃。林老师所说的无分别的爱,绝不是溺爱,没有溺爱,只有爱远远不够。李娟小时候跟外婆在四川成长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干过农活捡过垃圾。后来,因为困难,跟着母亲四处流浪颠沛流离。上学时没有户口,被同学歧视,被老师痛打。高中时辍学,做过流水线裁缝等等。
林老师说,看很多访谈我们知道,写作不足以让她走出创伤,她仍然伤痕累累,只能反制一下创伤。让回归不那么厉害,仅此而已。他和疗愈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李娟这句话,好比小时候孩子想买乐高,长大后你给他们买乐高一样,对不起,孩子已经不再喜欢乐高了。所以,爱孩子要趁早,并且是无分别的爱,像老母鸡一样。宠爱就是宠爱。没有任何条件的。爱是不会爱坏一个孩子的,孩子得到越多的爱,只会越有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