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浏览了大量关于写作的书籍后,我回想了一下看过的大家作品跟普通新手的区别,我发现有趣的一点是,大家们都很喜欢用色彩描写来给文章增添味道。
而写作小白作品枯燥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语言没有美感,文章通篇都是黑白两色,即使有色彩描写,也只是简单的“红”啊“绿”啊,没有生命力。那么,大家是怎么用色彩写文章的呢?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呢?
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语言的“三美”、语言颜色的运用和提高语言能力的途径。其中重点谈论了色彩在语言中的运用。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一、语言的“三美”
①声音美
1.“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
人们能利用语言之音节(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以声传情,使表达的意义更为鲜明突出。讲究韵律的文章,读起来顺口入耳。
2.汉语音节, 讲究齐匀称
一般是单音节和单音节、多音节和多音节结合;或者有节奏地交叉运用单音节或多音节。
音节若能配合得好,就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力或节奏;也有助于内容之表达。
3.音节搭配实例
试比较一下面的两句话:
(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事实胜于雄辩,水落自然石出。
假如把第1句的后半句“水落石出”——改为“水落自然石出”;把第2句的后半句“水落自然石出” ——改为“水落石出”。
意义上没有什么变化,但从上下文着眼,音节不对称,读起来很拗口又剌耳。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两个对偶句,语法要对称。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是我最喜欢的名篇,这一句更是名篇中的名句。在日落的渡河上,一个撑篙人放声高歌,整个河滨充斥着歌声;天空的雁群因寒冷而心惊,哀鸣声一直持续到衡阳的水滨。这一句采取四六搭配,长短句结合:短则有力,一“唱”一“惊”;长则悠远,一“穷”一"断",句子中并未描写声音是怎么样的,但却已经把意境描绘了出来,作者通过短短20个字,打开了读者脑海中的音乐频道。
还有一类特殊的“声音”,是文人志士们的心声,诸君试看:
(1)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亦欲考究大块、通阅古今、有所立言。(大块:指自然界)
受过腐刑后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露了他的心迹,写一本传之后世永垂不朽的书籍!普通的文字是难以表现他这种悲壮的英雄之情的,就是第二句话,我们读完感触不大,看完句子了或许只会简单说说:“你加油!”而司马迁在这里5字一组,3个排列,这样的文字读起来一鼓作气、再而盈,最后彻底爆发。作者通过文字彻头彻尾地表达了他的心声与豪情。我们在心中默念着这几句话,脑海中还能浮现出司马迁奋笔疾书时的激动之态,体察到他的悲愤之情!
②色彩美
1.颜色变化产生色彩美
语言和音乐有关,音节和声调的变化——产生声音美;语言和绘画有关,颜色的变化——又可产生色彩美。色彩能唤起人们的不同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马克思曾说过:“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
柏拉图:“真正的美感来自所谓美的颜色。”
列宾说:“色彩,就是思想。”
秦牧的《社稷坛抒情》中说:
社稷坛它东面是青土,南面是红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间嵌着一大块圆形的黄土。
五色互异,对比鲜明,使社稷坛的形象更加光彩粲然,庄重夺目,色彩大大增强了形象的美感。
陈辉在《献诗》中写道 :
红的是忠贞,黄的是纯洁,白的是爱情,绿的是幸福,紫的是顽强。
颜色,全是用的象征的色彩。革命烈士陈辉,把他“忠贞”、“纯洁”的革命挚情和对“爱情”、“幸福”的强烈追求,寄寓于这美感的色彩之中,色彩斑斓,情思奔涌,色彩美, 情思更美。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分别用“碧”和“红”准确地写出了莲叶和荷花的颜色。而且“碧”得广阔,仿佛与蓝天连在一起;“红”得鲜艳、别致,几乎可以和太阳相媲美。
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明是寒冷的冬雪,作者却在这里脑洞大开,将其比作洁白的梨花,好似雪花飘来还带有一抹香气。这肃杀的塞外突然间变得像人间天堂一样。
张爱玲也是擅用色彩的高手: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初到香港时看到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的
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上窜下,在水底下厮
杀得异常热闹。”
看后感觉怎么样?是不是已经被冲昏了头脑?张爱玲写作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对色彩出神入化地把握,寥寥几笔,简单几种色彩,便把大都市灯红酒绿、令人纸醉金迷的生活勾勒了出来。
③朴素美
语言有两种风格:朴素和华丽。“朴素”——就是“平实”、“平淡”;“华丽”——就是:“藻丽”、“绚丽”。
其实,朴素和华丽都是语言美的表现形式,二者格调各有不同。曾有学员问我:“我的写作风格到底是偏华丽些好,还是接地气些好?”看后她的文章,发现她在写诗方面很有天赋,但议论文又写的不错,于是,我给她提了这样的建议:“用诗一样的语言去写一种属于你自己的议论文。”风格不是能刻意得到的,就如同人的性格,性格无好坏,同样,风格也没好坏。
但根据我长期在简书上浏览观察,人们更喜欢朴素的语言风格。
因为, 朴素的语言是以明白、晓畅的语言,来表现丰富的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具有“清水出芙蓉”的天然美,有“村姑戴野花”的纯真美。
高尔基说过:“美在朴素中,这是一个真理。”
托尔斯泰也讲过:“真正的艺术永远是朴素的。”“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
“池塘生春草”,“悠然见南山”,“清泉石上流”,“明月照积雪”——这样的朴素自然,是千古绝唱。
二、语言颜色的运用
颜色有冷、暖之分;色彩又能显示出某些情态志趣。文章中的色彩渗透着主观性,是一种感化了的色彩,即“借景抒情”、“情境相生”。
所以,色彩的冷、暖,显示的意义色彩,特别是色的象征意义,是随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而不同。
例如,同是“红色”:
“断肠片片飞红”,“日出江花红似火”。
又如,同是写“绿”:
朱自清以《绿》为题,盛赞梅雨潭令人惊诧的绿色之美。
高尔基的《童年》中是这样写的:“她浑身发绿, 绿衫、绿帽、绿脸,甚至眼皮下那颗黑痣上的毛也象是一撮绿草……满嘴的绿牙,死瞪着我。”
法国画家莫奈也是善于观察色彩的高手。
他到伦敦后,画了一幅威斯敏斯特教堂。莫奈是在伦敦通常的雾日内作这幅画的。在莫奈的这幅画中,教堂的哥特式轮廓在雾中若隐若现。
可是展出这幅画时,伦敦人却为之哗然。他们感到惊愕,莫奈怎么把雾画成紫红色的,雾分明是灰色的,这是尽人皆知的事。
莫奈的鲁莽期初引起了人们的愤怒。可是这些愤怒的人走到伦敦的大街上,仔细地观察过雾后,平生第一次发现雾果然是紫红色的。不管怎样解释,反正莫奈胜利了。
自从他花了这幅画之后,所有的人都开始用这位画家的目光来看伦敦的雾。
好的眼睛是靠后天培养出来的。好好锻炼视力,别偷懒。看每一样东西是,都必须抱定这样的宗旨,我非得用文字把它写出来不可,可以这样试这么一两个月。用画家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作品。
张爱玲是运用色彩给语言加分的高手。她承袭红楼笔法,采取名词+色彩的做法,如《金锁记》里随意扫扫就有雪青、蟹壳青、竹根青、佛青等。现代人也还在延续着这种发明,比如创造了“太空灰”或者“科技灰”等词。
古代诗人里最“重口味”的非李贺莫属,他色彩的应用很诡异,比如“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珍珠红”、“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咸淡合宜,滋味丰富。
我们也可以这样做,心中想到某种色彩笔下却只有干巴巴的灰绿红蓝,完全不知如何向细处描摹时,可以发动联想,找日常事物中相似的颜色。
三、提高语言能力的途径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非一日之功,须经长期的努力。
主要提高语言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阅读好书,做好书面语言之积累
在《大师们的写作课》中,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任何一门艰深的学科,后起之秀再怎么天赋异禀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才好开拓。语言文字何其精微复杂,埋头硬写绝对难以搞定。必须阅读经典作品,取乎法上,写作才有可能获得实质提升。”
不得不说,阅读是我们提高文笔的最直接方法。但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味地去阅读,当自己在写作上感到自己写干了,饱和了再去阅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条:深入生活,从感性和理性上,来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素材取之生活,文章才会更加接地气和生动,平时多留心那些生动的话语,你会发现,生活处处都是写作的素材和灵感的来源。
第三条:遇到不懂不会的词语要勤动手翻查字典,对于同义词、近义词要搞清楚
遇到一个不清楚的字词,不要随意放过,把它搞定。翻词典百度这些方法都行。我做个小测试,“已”和“己”的不同是什么?现在你能立刻回答我吗?细节之处最见基本功。
总结和反思
写事物的颜色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所以我们要明了颜色的“象征”意义。比如红色象征激情岁月、充满活力、吉祥如意,绿色象征和平心愿、生命迹象、友谊长存,黄色象征成熟稳重、高贵优雅、富裕小康,白色象征纯洁高尚、庄严肃穆等等。
写文章的时候,我们要擅于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和我们想要表达的感情,恰当的选择颜色。
如果你做到了这些,那恭喜你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了;如果还没有,那就再回顾文章一遍,认真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