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知道了《奇特的一生》,自认为是自律的人,也从未想过和时间做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家,有了娃,事业有了瓶颈,爸妈越来越需要照顾,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各种矛盾和冲突,让我焦虑不安,要做的太多,时间却不能增加分毫,此时恰好叶武滨老师再次推荐了这本书。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既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又是一个博大的杂家,他的著作数量和涉猎范围之广,他的人生就是奇特的一生,让我深深地震撼。
《奇特的一生》读起来并不够引人入胜,甚至有些枯燥乏味,通篇没有故事,没有起伏,真实地记录着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及其取得的成就,其中的时间统计法也极为简单,没有复杂的图表和各种高大上的工具,没有情绪没有描述,就是事件-时间。如下:
然而就是如此单调的事务性工作,成就了柳比歇夫,让他成为时间的朋友,并留给世人巨大的财富。
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法,主要是四个步骤:记录、统计、分析、反馈。每月和每年都会进行分析和总结,不断迭代,到最后他能够精确的感知时间,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每项工作所需时间,合理的制定目标,并最终达成。
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在佩服他56年如一日的同时,会跟我一样,有各种的疑虑,这种苛刻的自律,是成功的人生吗?这个方法能够推行和复制吗?
关于第一个问题,有人会说他的人生不算成功,因为他孤僻、人际关系差、不修边幅、不通人情,细细思虑下来,这个问题根本没必要去寻求答案,何况他的自律并不是牺牲生活,也没有透支健康,他会去散步、有婚姻、有娱乐,他只是对于科学的研究超越了对名利的追求。对于他来说,他是成功的,他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他做着自己最热爱的事情,他离自己的心很近,名利场本就不是他所求,他实现了他最理想的人生,哪怕在年老要靠政府的帮扶,他的内心是光明和安宁的。对于我们后人来说,如果你想和时间做朋友,那就好好的珍惜时间吧,如果花天酒地能够让你快乐,那你就去尽情的消耗吧!
关于第二个问题,也是我一直没有爬出来的坑。别说56年,就是56天,都很难,总会有各种的理由,累啊忙啊,怎么也做不到每天都写,而一旦停下来,就难以再继续,是什么让柳比歇夫这么坚定呢?明确的人生目标,1918年,柳比歇夫从部队复员回来,就确定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在此后的日子里,他所做的每一个行动,点点滴滴都在向这个终极目标靠拢。
我恰恰是一个随性散漫的人,是一个兴趣广泛、思维跳跃、灵感迸发的人,经常从一个点激发到另一个点,停不下来,这让我内心一直是模糊的、容易动摇的,遇到一点儿挫折,听到一些难听的话,就容易怀疑和放弃。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什么也没有想,没有像以前那样,去验证,觉得会有更好的,这一次,我告诉自己,先去体验,先去行动,用7天的事实来回答,同时我没有生搬硬套的完全复制他的做法,我结合了自己的实际,放宽要求,他精确到分钟,而我只记录到小时,从最丑的最小行动开始,今天是第二天,我已经开始感觉到奇特了。
7:00-8:30 做饭、照顾孩子 1.5小时
8:30-11:30 学习 3小时
11:30-13:00 做饭 哄孩子睡觉 1.5小时
13:00-16:00 看电视剧、睡觉、刷手机 3小时
16:00-20:00 带孩子去游乐场+吃饭+刷手机 4小时
20:00-22:00 看书,刷手机,跟老公聊天,哄孩子睡觉 2小时
22:00-24:00 睡觉
如上,我发现我的精力在上午是最好的,下午基本处于迷糊状态,这个跟我在家有关如果上班基本在三点之后还能进入工作状态,我看《奇特的一生》用了大概两个半小时,我晚上的状态还是可以的,但是自控力不够强,容易被手机占用,我还专门查看了我的手机使用情况
仅仅是一天的记录,已经如此发现,不敢想象如果一年两年......下去我会有怎样的收获,时间是抽象的,时间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准确的记录时间,能够逐渐的发现你喜爱做的和讨厌做的,能够让你更关注自己而不是为外界及情绪所困扰,能够发现你一生的梦想和目标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的伟大之处,最平凡最简单的,往往是最有用,却又是最难做到的。
我的时间目标:让自律变成习惯,折磨就变成幸福,我会在后续分享我的践行心得,请期待吧。
修订记录:
1.把题目从“焦虑遇到失踪的时间”改为“与时间做朋友”
2.把原来的信用时间统计表改为“图片形式”这样读者信息更多更清晰
3.把问题的顺序改过,避免读者困惑,有疑问,增加阅读难度
4.个别的句子按照莉莉的建议,更顺畅
1.28
1.题目再次修订,与时间做朋友已经是被别人使用的模因了,新题目更性感,更清晰,更有新意
最后送上彩蛋:我会在喜马拉雅上把随书附赠的几位知识达人学习《奇特的一生》实践感悟分享给大家,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喜马拉雅(青风徐来2017)
《奇特的一生》金句卡:
1.每个科学家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种特性,那就是要把混乱的东西归纳成体系,发现其内在的联系,总结规律性。
2.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有句话:“决定人的精神品质的,不是他的行为本身,而是他的意图”。
3.柳比歇夫通过他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做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等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
4.大多数人对时间都持有自己的态度,各不相同,而柳比歇夫对时间的态度格外与众不同。他的时间不是取得成就的时间,他摆脱了赶过别人,夺取第一,超越什么,获得什么......的愿望,他热爱时间,珍惜时间,不把它当做工具,而是把它看成是进行创造的条件。他对时间十分虔敬,同时又体贴入微,他认为时间对人们如何使用它并不是无所谓的。时间不是个物理概念,不是时针的转动,而像是个道德概念。在他看来,浪费时间就好比夺走科学研究的时间,就好比滥用和抢走自己的服务对象的时间。他坚信,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到怄气上,不能用到竞争角逐或满足虚荣心上。在他看来,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
5.柳比歇夫的五条时间守则: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