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费尼·贝克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洗手间里挂上了禁止涂鸦的牌子。其中一块写着“严禁胡乱涂写,违者罚款!”,另一块则以相对柔和的语气声明“请大家不要胡乱涂写”。一段时间以后,追踪调查实验结果时,发现挂着“严禁胡乱涂写,违者罚款!”牌子的洗手间里被涂写的情况反而更加严重。
这一实验揭示了逆反心理的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逆反行为也随处可见:
比如说陷入了爱河的情侣,越是遭到周围人的反对,就越是难舍难分,即所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现象。
比如说越是遭到禁止、遭到限制的书籍、电影,在市场上就越是走俏。
比如说家长的管束越严格,孩子却反而越捣蛋。
可见,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心理学研究指出,逆反的本质是为了维护自尊。个体对自身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有着高度的重视,如果压力十分明显,以至于威胁到个体的自由感时,个体就会产生反抗情绪。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1.好奇心。人类对未知的事物有着一探究竟的天性,如果禁止的理由不充分,反而会激发起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前面提到的禁书、禁片,以及西方神话里亚当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偷吃禁果,都是出于好奇而采取的逆反行为。
2.对立情绪。个体的自尊是以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为基础的,当压力出现,令个体感到失去自由、无法实现自我效能时,就会产生对立情绪,正如俗话说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3.刺激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引发了不耐烦情绪,导致逆反行为出现。
逆反心理既有着固执偏激的一面,但也有助于我们形成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等积极心理品质,不可一概否定。然而,如果逆反心理反复出现,就可能导致个体心胸狭隘、处事偏激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依靠两种方法来克服逆反心理了。
1.提升见识。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往往能采用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往往愿意听取多方面意见后再做决定。
2.开展合理想象。培养想象力,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解决问题的渠道。当有了第三种、第四种选择之后,反抗就不再是实现自我唯一的选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