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健康:30次深蹲、10次开合跳、跑步半小时
A-心态:充满正能量(不要对曾经的遗憾耿耿于怀)
听过这样一句话:“人可以有挫折,但不能有挫折感。”
所谓挫折感,指的是人在遇到困难或失败时,产生的失望、沮丧、自责或无力感。人一旦深陷挫折感,就很容易被困难击垮,从此一蹶不振、丧失信心。
真正聪明的人,永远懂得朝前走、向前看,不会让自己沉浸在挫折感之中。他们从来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犹豫不前,他们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只要能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那么这就不能叫做“失败”,而是成功的前奏。
亲爱的朋友,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责怪自己,赶紧摆脱“内耗”的包袱,大步向前走吧!
I - 输入:阅读1本书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讲书稿:用共情叩响亲子沟通的心门
“你说‘多吃蔬菜’,孩子摔了筷子;你说‘别玩手机’,孩子躲进房间;你说‘为你好’,换来一句‘你不懂’。”这些场景是否像一面镜子,照见亲子沟通的困局?《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用40年实证研究给出答案:“孩子拒绝的不是道理,是被否定的感受;他们关闭的不是耳朵,是未被看见的心灵。” 这本书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说服孩子”,而是“如何成为孩子的同路人”。
1. 共情>说教:先接住情绪,再解决问题
书中颠覆传统认知:“孩子的情绪像暴雨,先撑伞再讲天气。” 案例:7岁女儿因画画比赛落选哭闹,妈妈没说“这有什么好哭的”,而是蹲下来抱她:“你画了整整一周,没得奖一定特别难过(共情)。妈妈小时候比赛输了也躲在被子里哭(共鸣)。”女儿哭声渐弱,主动说:“下次我想画星空,你陪我找素材好不好?”金句:“共情是打开心门的钥匙,说教是锁死沟通的锁。”
2. 描述问题>指责人格:把“你太粗心”换成“这道题漏了步骤”
作者提出“行为聚焦法”:用具体事实代替标签化评价。案例:儿子数学考砸,爸爸没骂“你怎么这么笨”,而是指着试卷:“第三题单位没写,第五题进位漏了(描述问题)。如果下次检查时用红笔圈出单位,可能就不会错了(解决方法)。”一周后,儿子主动拿试卷问:“妈妈,你看我圈的单位对吗?”金句:“指责像刀,割伤的是孩子的自尊;描述像灯,照亮的是进步的路。”
3. 用幻想满足需求>用现实否定期待:把“不行”变成“要是…就好了”
书中揭秘“愿望转化术”: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如“我要买100个奥特曼”),用“如果…会怎样”的想象替代拒绝。案例:超市里,5岁儿子非要买玩具车,妈妈没说“家里有一堆了”,而是说:“要是能把你喜欢的所有小车都放进魔法购物车,你最想先带哪辆回家?(幻想)不过今天只能选一辆,你选哪辆最宝贝?(现实)”儿子想了想,选了最旧的“闪电车”:“它陪我玩了半年,最厉害!”金句:“拒绝是冰冷的墙,幻想是温暖的桥——让孩子在想象中获得满足,比强行压制更有效。”
4. 尊重感受>否定情绪:把“这有什么好怕的”换成“你看起来很害怕”
作者强调:“孩子的感受没有对错,只有存在。” 案例:搬家后女儿躲在衣柜里哭,妈妈没说“新家多漂亮,别闹了”,而是敲敲门:“妈妈听到你在哭(关注),是不是因为离开熟悉的小床有点害怕?(确认感受)如果是,我们可以把旧床单铺在新房间,像抱着原来的家一样(解决需求)。”女儿抱着旧玩偶爬出来:“妈妈,这个床单有太阳的味道,像以前一样!”金句:“否定感受是掐灭星光,尊重感受是点亮银河——孩子的情绪,值得被认真对待。”
5. 给选择>下命令:把“赶紧收拾”换成“你想先收玩具还是先读绘本?”
中提出“有限选择法”:给孩子2-3个合规选项,让他们体验“自主权”。案例:睡前儿子赖着不刷牙,爸爸没吼“马上刷牙”,而是说:“你是想用小熊牙刷,还是用恐龙牙刷?刷完我们可以讲《牙齿大街》的故事哦(选择)。不过睡觉时间到了,选好后我们就要行动啦(边界)。”儿子眼睛一亮:“我要恐龙牙刷!”刷完还主动说:“妈妈,讲哪个故事?”金句:“命令是绳子,捆住的是孩子的主动性;选择是翅膀,托起的是责任的萌芽。”
6. 蹲下来说话>站着说教:物理距离决定心理距离
作者用实验证明:“孩子视线高度的沟通,信任度提升40%。” 案例:幼儿园老师发现总推人的小男孩,蹲下来和他平视:“你刚才推小朋友,是因为他想抢你的积木吗?(询问)如果是,我们可以说‘这是我的,等我玩完给你’(引导)。”男孩低头搓手指:“老师,我想玩他的车,但他不给我。”老师点头:“那下次可以说‘能借我玩5分钟吗?’他会同意的。”后来男孩真的学会了礼貌沟通。金句:“蹲下来,不是妥协,是把孩子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有人反驳:“这些方法不过是哄孩子开心!”但哈佛大学儿童发展研究显示:采用共情式沟通的家庭,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高65%,青春期叛逆概率降低52%。正如书中所言:“所有技巧的核心,是‘看见孩子’——看见他的委屈、他的渴望、他的无力。” 当我们不再把孩子当“问题”,而是当“需要帮助的人”,沟通自然会从对抗走向理解。
闺蜜曾因女儿不肯穿外套暴怒,我推荐她试试“共情+选择”法。她蹲下来问:“你不想穿外套,是因为觉得热吗?(共情)现在是秋天,风有点凉,不穿可能会感冒(事实)。你是想现在穿,还是先戴好帽子,等出门再套外套?(选择)”女儿想了想:“我戴帽子,出门再穿外套!”出门时还主动拉妈妈的手:“妈妈,这样我不冷啦!” 这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好的沟通,让孩子从‘被要求’变成‘我愿意’。”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不是育儿话术手册,而是一本“心灵翻译指南”。它告诉我们:“最好的沟通,是弯下腰,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最暖的教育,是张开嘴,把‘我’变成‘我们’。” 翻开这本书,让每一句话都成为连接亲子心灵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