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没有剧透的成分
文 / 凉爽
买好了电影票了,兴致勃勃准备去电影院,结果一打开朋友圈,映入眼帘的就是几条剧透;
电影前传后传、整套电视剧都下载好了,准备开始看了,结果忘记关弹幕,一堆堆剧透党袭来;
在电梯里准备上电影院看三点首映的《复联4》,结果被一群0点首映的漫威迷簇拥着,我听到了很多不得了的剧透!
喜欢被剧透的人,刚看了开头想知道大结局还不如直接看最后一集、最后那几分钟,电影散场前十分钟回去看就行了。看完了结局又回到前面继续看,一部作品都透掉了精华部分,知道结局了再看,有意思吗?
有些人,顶风作案一时爽,一直作案一直爽。一时剧透一时爽,一直剧透一直爽。
《复仇者联盟》迎来了终局之战,截图于2019年4月25日
朋友圈微博剧透
我们为什么会讨厌剧透者,为什么有人那么喜欢剧透呢?
1、表现欲的满足
从社会心理学来说,群居生活的人本能都不喜欢孤独,我们渴望发声,被人关注,剧透者们的剧透行为肯定了他们的存在感,满足了他们表现欲的需求。他们一般活跃在微博热搜下,畅所欲言,或者是那群把热搜带起来的人。
2、太自我中心和恶作剧
类似“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即便知道周围人都不喜欢剧透的情况下,他们依旧我行我素,说明这些人已经剧透成习惯,只关注自己剧透得爽不爽、透得够不够全面,而缺乏同理心,完全不在意别人的感受,看到别人因为被剧透而丧失看电影的兴趣时反而获得了内心满足感。
3、自我优越感
他们内心里充斥着“这些剧情只有我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现在我要告诉你”等独白,有一股莫名的“唯我独尊”的优越感。
剧透一时爽,但容易没朋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美国加州一项心理研究结果却显示,剧透有利于提升观者的观影快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提升愉悦度。剧透的艺术,有时候会让观影者有不一样的惊喜,同时也能验证电影的好坏。
比如电影《盗梦空间》:
有开放性的结局,梦境的层数没有明说,剧透对电影影响不大。
怕被剧透的人有哪些心理诉求?
1、怕自己被不好的评价左右
明明很喜欢这部电影,被别人一透露,发现结局不是我想要的,我就不想看了。
2、对完成的厌恶感
一件事情还没有完结的时候,人们往往充满期待。但事先知道结局好坏之后,就觉得看电影的过程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弹幕剧透
众所周知,下载了app哔哩哔哩后,各UP主的视频可以随便看,但是一涉及到留言评论和发弹幕,就必须参加考试,分数及格了才能发表意见。这称之为“弹幕的礼仪”。
网友们“抖机灵”的想法和点子滚动式地被播放和分享,是看电影时的一大乐趣。除了毒舌的人生攻击和杠精的杠言,弹幕剧透党的出现让大家纷纷咬牙切齿。什么“前方高能”、“凶手是XX”、“主角最后死了”等的剧透信息,非常影响看片的心情。恨不得也回一句“剧透死XX”。
发弹幕的人有哪些心理诉求
1、让我知道我并不是一个人在看
有一种弹幕的内容完全没有任何意义,比如“有人在吗”、“在”、“留名 X年X月X日”、“XX市”等,看到其他观众的回应,我们可以获得陪伴感与认同感。
虽然也有些抖机灵发出2020年等以后的年份弹幕。
2、我的渊博学识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我比较喜欢看弹幕,因为确实有一些高素质的观众有分享到一些小科普,能够帮助观众进一步深入理解电影的背景和更多的细节。比如《超凡蜘蛛侠》里对化学知识的补充,在《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对历史背景的解释。有时涉及到教育主题的《狗十三》,我也会发几条,成就感就来了。
3、前方高能!前方刘能!高能你个鬼!
弹幕剧透指在剧情发展之前就在弹幕上发布即将发生的情节。剧透会破坏影片节奏、干扰观影体验,引起观众的反感。剧透是故意破坏别人观影情绪的恶作剧心理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剧情”的优越感心理的展现。
不过有时恰当的剧透则起到了预告和提醒的作用,让我们全神贯注,避免漏掉重要情节,或者对即将发生的恐怖画面有一个心理准备。
4、XX给我刷起来
重复发送相同无意义的内容就是刷屏,只是为获取关注度和存在感。
5、骂战
“地域黑”等内容言论纯粹是个人情绪的宣泄。发布者并不在意播放的视频内容是什么,只是将现实生活中积累的负面情绪通过弹幕宣泄出来。由于弹幕是匿名的,还可以互动、点赞和“+1”,弹幕区便成为了观众发泄的地方。
为了防止剧透,我们可以?
1、要照顾不喜欢被剧透的朋友,如果我们要发布朋友圈影评的时候,把“剧透慎入”、“剧透提醒”等几个字重点标识。别人发是别人的自由;
2、控制自己别发;
3、控制自己别看。
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商业性质的恶性剧透其实并不利于电影的票房和发展,希望大家都要谨慎剧透。
小编看电影前会上豆瓣看看评分和评价。我对剧透行为谈不上厌恶,还可能喜欢被剧透而初步感知这部电影、电视剧的好坏。你呢?
Reference
1、武业真. 新媒体环境下基于弹幕礼仪的网络媒介素养分析[J]. 新闻研究导刊, 2018(1):53-54.
2、樊春丽. 弹幕受众及其心理诉求分析[J]. 青年记者, 2016(6).
3、魏浩浩. “被剧透”症候群[J]. 走向世界, 2012(20):60-61.
4、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pop-psych/201306/why-are-they-called-spoilers
—— 今日作者 ——
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