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首《成都》传唱大江南北。我不知道真正打动我们的,是这首歌的旋律,还是歌词。
我细细品嚼的这首歌,歌手低沉的磁性声音打动着我,曲中缓缓流淌的旋律,萦绕耳边。各种“回忆是思念的愁”,平添了一份淡淡的离愁,顿觉伤感。再加上吉他单弦音的拨弹和乐曲中那个宛在水中央的“你”的意象牵动着无数少男少女的心。
其实,现代歌的流行元素的原始来源,我总觉得还是在古诗词里。
追溯宋词中的城市,写的最多的还是江南水乡。是啊,江南水乡本是一幅清丽的画,无论是为它做诗作赋,还是为它泼墨写意,都是美到的景致,遗憾的是,长这么大还真没去过那醉人的水乡去饱览一番,只能在诗文中望梅止渴了。
南宋朝的都城杭州,令世人神往,而对杭州的描写,好不过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柳永的《望海潮》了。
先说苏轼的这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四句话,就把西湖奇特的美勾勒出来,有智写实的自然景观,也有奇特的想象,好个“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
苏轼写这首诗时有个典故,当时是苏轼与王朝云的第一次见面,我们可以想象他俩的见面场景,一个儒雅大方,一个面若桃花,一个是以听客的身份,一个是以歌女的身份。当纤纤玉指拨动琴弦,那颗不安的心也被拨动起来。而当苏轼的好友故意问道:“这位女子怎样”时,我们的苏大学士故作镇定,写下了这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一石二鸟的诗。王朝云就是那淡妆浓抹的西子,深深烙印在了苏轼的心里。
是啊,历来男子皆爱爱江山爱美人,所以如此多娇的江山,都用美人也来譬喻。但柳永刘勇的《望海潮》完全写实,一笔一画,勾勒出的杭州盛景,真是大手笔。
首先,繁华人多是杭州的一大特色,且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10万人家”。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高高低低的房屋容纳近10万人家。柳永这手笔,比画家还神奇,一出笔,一副繁华盛景跃然纸上。
词中我最读不够的便是这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西湖的四季变化多姿,香气各异,秋天桂花飘香,盛夏清莲扑鼻,这是多么惬意的风光啊!而且西湖永远是热闹的,晴天萧笛、素筝、羌管,声声悠扬婉转。晚上采莲女清脆的歌喉让人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每个人都是乐盈盈的,百姓和乐,人民安定,这是每个人最向往的生活,不是吗?
可柳永万万没想到,他的这首反应太平景观的杭州词却变成了红颜祸水。据说,《望海潮》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意为,相传金国皇帝听到乐工唱这首词后,对杭州非常向往,加速了后来侵略南宋的步伐。
当然这可能是杜撰之词,但可见这首词的影响力之大。
1000年过去了,朝代更替,物是人非,但杭州,因你而精彩,一首词,写尽一座城。
文外画:
多年以前,我是一名乡村教师。那时候的生活单调却值得怀念!学校附近就是小树林,一有时间,我会带孩子们“亲近自然”!
许多年过去了,他们大多数已毕业工作,也许当年的天真可爱的笑脸,再也不会重现了……
珍惜每一个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