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上卷中的三十三则至六十四则。
此一节将会涉及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论”“出入说”“一代之文学”等理论,前二者仍属于“境界”理论的范围,“一代之文学”观则是王国维由词学发展至文学发展观的理论。
关键词一:“隔”与“不隔”
在王国维的理论中,无论写境、咏物、抒情、叙事,都以追求鲜活自然、真切活泼为旨归,合乎此旨就是不隔,不合此旨即是隔。
取“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为例,这里包含的是一种本真,是一种池塘春草自为池塘春草、空梁燕泥自为空梁燕泥的本真、本他,是一种观景的即兴之感,是观照客体之后触发的情绪。
反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等词句则是始于对客体的描写,归于观赏主体身上,有太多的主观映照。换言之,观景之前先有了主观情绪,而客观之景也就变成了主观情绪感染之后的景色。
王国维之“不隔”主要在于客观地呈现,而不要强行加注主体意志和情感的侵染,一旦加上了这种情绪,就会有“隔”。
王国维的理论中最重要的是“真”,以真性情投映表达,写不“美刺”(即不讥讽、颂扬现实),不“投赠”(即干谒投赠),不“隶事”(即不过分用典修辞,只追求“脱口而出”之句)的“纯粹寄兴言情之文学”作品。这样的真情真性的客观呈现,绝不等同于枯燥辩理。
关键词二:出乎其内,入乎其外
欲要写就“不隔”之词,须有特殊之观物方法。这就是王国维所言“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能“进入”,则能描摹世情,栩栩如生,谓之“有生气”;能“出来”,则俯而观之,事无巨细,谓之“有高致”。这就是王国维的“出入说”。
“出入”是创造出“不隔”之“境界”的重要途径。
王国维的“出入说”是基于“隔与不隔”所提出的一种“观察法”,宏观来讲,这就是文学创作的重要规律。“入”是体验,体验、求实才能写出审美客体的精神气象;“出”是务虚,务虚、超越才能提炼高远、表达深挚。
“出入说”就意味着:深入宇宙人生,探索现实世界中的羁绊和人性中的痛苦,然后摆脱束缚,进行审美的静观,求得人生的升华和解脱。
关键词:一代又一代的文学
第五十四则曰:“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王国维于文学发展观上,一直秉持“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
《人间词话》的整本书中,都隐含着王氏的这种文学史观,即文体之自然嬗变。
王国维的文体观念还包括“新文体的产生是由于‘豪杰之士’的创造能力”。
但是他在第五十四则同样说道:“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文体都有始盛终衰的规律,就文学总体而言并不存在后不如前的断言。文体只是一种承载工具,无轩轾之分,唯才情尔。
今日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人间词话》上卷剩余部分,王国维的“境界”理论至此全部介绍完毕。“境界”是理论的灵魂,其余以此为基准展开:包括物我关系之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创作方式之造境与写境;结构特征与艺术效果之隔与不隔;写作体验方式之出入说;执笔必以真情以及王氏的文学发展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