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初,各企业都会选先进、评优秀,调工资,我有这样一个同事,前两年每到这个时候因为没评上先,都会在单位里小闹一下,他会去找领导要先进,要求加工资,理由无非是自己工作量有多大,做了多少多少事情,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公司贡献了青春年华诸如此类的,对于这类无功无过又不“安分”的员工,按常理,往往领导安抚几句他就应该知难而退,但今年这个同事偏偏较上劲儿了,多次找领导诉苦,甚至以离职相要挟,领导当然受不了了,一顿批评教育,“你想走就走吧,也不缺你一个。”
“许多工作了30年的人并没有30年的工作经验。他们只有一年的工作经验,只是重复了30次而已。” 美国作家汤姆·康奈兰的《1%法则》里这句话道出了我这位同事的问题所在,工作上平平庸庸,原地踏步,以为自己是厉害的,可是他没有仔细反思下自己的表现到底怎么样,值不值得公司给他一个先进的荣誉。
当然这只是个个例,更多的人是想真正成为“先进”而处于苦恼状态的,为什么今年还是和去年没什么差别呢,工作上也想进步,也想更优秀,生活上也希望更能幸福快乐一些,问题出在哪里,怎么样才能改善,才能提升呢?
《1%法则》里列了这样一组数据:2006年都灵冬奥会男子速降滑雪比赛,第一和第四名的差距——金牌和没有奖牌的差距,是1.08秒,或者说是0.9%;2008年北京奥运会,迈克尔·菲尔普斯到达的时间是50.58秒,第二名查维奇是50.59秒,只相差0.01秒,差距0.002%,而菲尔普斯与第四名的差距也只有0.15秒,或者说是0.3333%。同样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女子100米跨栏第一名和第七名的差距只有0.18秒……
惊叹之余,书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取平均数,优秀和卓越的差距仅为1%。这个结论为我们找到了通向卓越的有效途径。
什么是1%法则?——挪动一小步,前进一大步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很难与卓越者比肩,更别说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实现100%改变,100%超越,很难,那么不如就1%吧,一点点就好。书中主人公先后与五个执行1%法则的人见面,从而一步一步逐渐解开了1%法则的困惑和方法。这里的1%代表着细微,细微到什么程度,就像帕特身上的一件小事一样,她刚开始进行远程办公,以为节省了上下班路上的时间会更专心于工作,但却发现工作和生活一片混乱(这点在新冠疫情期间很多上班族一定深有体会),于是她想到穿上姐姐送给她的高跟鞋,穿上它就意味着要开始工作了,脱下来就说明一天的工作结束,这双工作鞋让她自觉地工作,办公和生活的时间得以有效区分,工作效率大幅提高。换一双鞋,多么小的一个改变,在做事方式方法上挪动一小步,放大了无数倍的成果。
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请定在1%就好了,“让我们成为比昨天更好的自己”,我要比之前优秀1%,这个目标并不高,是非常不高。假如你做事爱拖延,每次总是到最后期限才紧赶慢赶的完成,那么在你的工作计划里,可以把最后期限标注在提前一至两天的位置上,潜意识里要求自己在那一天之前必须完成任务,你比上次少拖延了1天,坚持这样做,久而久之,习惯必定会得以改善。如果你不爱运动,怎么也不想动,那么先不要逼自己去健身房这种需要准备和专门抽出时间的集中运动,可以先试着在下班回家不乘坐电梯,改成爬楼梯,只是下班路上多花几分钟的时间,比昨天的自己多运动了几分钟,你会发现事情会逐渐变得很容易。
朝着这样的目标,按照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在上百件事上优秀1%。”经常整理下办公桌,心情变好了,同事对你的印象也会改进,工作也更有效率;待人多尊重一些、多为他人着想一下,人际关系会更加顺畅;在工作汇报时把PPT排版再精炼一下,领导的眉头也会舒展开来……
挪动一小步,改变的将是一大步。
没有动力怎么办?——开启动力、行动自循环模式
做事,最缺乏的是动力,动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除了需要决心,更需要行动,为什么是行动呢,因为动力和行动是双向互相作用的。“一件事情你做的越多,你就越有动力。所以你就会更多地做这件事情,然后你就更有动力。这是一个自动供给式地周期循环。”
今天早起20分钟干了很多事,好像能用的时间也变长了不少,明天可以继续早点起来;听了这节课程感觉还有点启发,也许可以再多找些课程看看……行动激发动力,只有行动起来,动力才会源源不断。
有一个TED演讲,主讲人在查看大量资料并亲身实践得出,学会一项新的技能只要20个小时,《1%法则》说“形成习惯需要21天。”所以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关键是你有没有去做,一旦开始,动力和行动的齿轮就会连续滚动起来,再回头看时,你会发现,20个小事、21天原来都根本不在话下。
有人会说,可是有时候我感觉做的不好,就不想再做了。信念决定结果,要调整消极的念头,“只关注你成功的结果,而不是失败的后果。”特别是别人的看法,往往褒贬不一,这就需要过滤掉那些周遭嘈杂的声音,着重看向好的一面,坚定前进的方向。
“仅仅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我就把自己带入了运动状态。”让信念带动第一步的迈出,让动力和行动源源不断提供燃料,你会在惯性运动状态迈向不一样的人生。
要怎么做?——把事情当作刻意练习
为什么30年的工作经验只相当于1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事情是机械性做完的,做完了就做完了,不动脑,只动手,每次都是一样的做,人们不知不觉的早早把脑力劳动转化成了体力劳动,像一部流水线机器,又何谈进步。
刻意练习能把事情提高到意识形态层面,关注度、思考度都会围绕练习而展开。把日常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当作是练习,认真练习,有意识地在做事中磨练自己,这个任务我是不是可以改进一下做得更好一点?从这里做些小改变会不会不一样?刻意练习,会主动谋求在练习中收获和提高,会更关注事务本身的过程和效用。
刻意练习还要注重及时反馈和评估一下做的如何,总结经验教训,事半功倍。这样,你提升的水平也会有复利效应,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大到一定程度就有了力量和地位,轻易不会松散垮塌。
原来,只是一点点而已,每个人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