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为定军山影业集团投资总监,微信号minker97
既然是随想,那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不求严密,只求拍砖引玉。
最近这段时间,我追了几部电视剧,包括《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射雕英雄传》、《大唐荣耀》、《孤芳不自赏》等。虽说行业内有人抨击说这些电视剧在编剧、表演等方面尚不及之前《北平无战事》、《大宅门》等经典电视剧。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这些电视剧更加养眼:画面更为亮丽,特效更加逼真,角色的服装、化妆更为好看。几位新出来的演员的表现也都中规中矩,再加上他(她)们普遍颜值都很好,也是能吸引人在电视机前坐下去的。单纯考虑观众们消磨时间这一需求的话,这几部电视剧都是很优秀的作品了,相应的其商业成绩也很好。
最近这几部电视剧的成功,乃至当前电视剧行业的火爆,有人总结为IP运营的结果,有人认为是受了一批优秀演员的带动,还有人认为韩国先进的电视剧制作经验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这些都是重要的因素,但在我看来,影视装备技术的发展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直观的角度来看,目前电视剧的画面更加亮丽了。这在技术上直接体现为电视画面的分辨率更高,对比度更大,颜色纯度更好。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CCD技术的发展使得前端的专业摄影机能够达成相应的技术指标,同时成本上也不是只有大制作的电影才用得起,而是在电视剧的制作中也能使用了。同时,视频压缩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基础建设水平的提升,使得超高清电视节目的实时传输成为可能。在播放端,由于LCD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电视剧播放主要设备的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电视机的显示效果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尤其是电视机,目前4K分辨率超高清LCD电视机已经成为主流,电视机的对比度、画面刷新率等都获得了提升。有些电视机已经具备了播放3D节目的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一般采用的是高频快门3D技术,比一般电影院的偏振滤光3D显示技术效果还要好得多。在未来,随着OLED显示技术的普及,电视机的显示效果还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另外,可以看到的是,目前电视剧摄制中开始大量采用绿幕技术,在后期添加全场景式的特效效果,这就使得原先“电影负责造梦、电视剧负责写实”的格局完全的改变了,在电视剧中也能呈现出逼真的玄幻效果了。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之前在电影工业的带动下,行业里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开发特效制作软件,建设超算集群,并培养了大量的视频处理人才。在规模效应的带动下,目前特效制作的成本已经下降到可以由一些电视剧大片来负担了,而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有些人认为,目前这种玄幻/武侠/架空历史为主题的颜值剧只是一时的风潮,毕竟其在艺术水平上还存在一定的硬伤,缺少令人回味的东西。但我认为,这一波电视剧所代表的影视技术潮流是不会再退潮了。以后无论任何题材的电视剧,其画面呈现都要向这几部电视剧看齐,甚至超越之。以绿幕技术为核心的电视剧制作模式将继续得到普及。而电视剧承载“造梦”的功能将进一步加强,非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市场份额的扩大会是一个长期趋势(以上请参考《白皇后》、《权力的游戏》等)。这些基本趋势将对电视产业的各主要环节、各主要岗位都提出重大的挑战。
电视剧产业的这一发展趋势亦将对电影产业造成冲击。试想,如果电视剧冲击了电影“造梦”的职能,则电影产业的立足点又在哪里呢?我已经听过不止一个人说过:“这片子没什么特效,以后网上看就可以了,没必要去电影院。”但如果以后电视对特效的呈现比电影还要精彩呢?固然,电影上网,制作方依旧能有一定的版权收入,但目前中国电影毕竟有八成的收入要依靠票房,即使是影院观影人次增长放缓,那依旧是对电影产业的巨大冲击。2016年中国电影全年总票房相对2015年仅增长3.73%,今年1-2月间电影票房与去年同期相比,预计只能将将打平,这除了有电影产业内部过去几年高速增长而带来的调整需求外,难道就没有外部冲击的因素么?
面对网络视频和电视方面的步步进逼,我以为电影行业应当更加明确自身的优势何在,应当更加准确的抓住自己的定位,这样才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才能知道未来影片制作及影院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我想,电影行业有一个特点是网络视频和电视短期内难以冲击的,就是它够“大”。具体而言,就是它的大屏幕和环绕声场所带来的沉浸感。因而,未来电影场景和特效的呈现上,要更加关注沉浸感的需求。说起来,最近老美那边出了好几部太空背景的片子,诸如《地心引力》、《火星救援》、《太空旅客》等。这几部片子演员极少,剧情上或可商榷,但是其场景的环绕性极强,背景沉静,很容易使观众沉浸其中。我想这或许是美国行业同仁对电影在“沉浸感”这一定位上的积极探索。而在国内,我以为走在前面的应该是周星驰先生,其《西游降魔篇》最后“如来神掌”的特效,泰山压顶的效果极好,这是什么电视都难以呈现的效果,就是让你不得不去电影院看看。虽然周先生的《西游》系列可能存在调性过于阴郁的问题,以致影响其《伏妖篇》的最终票房。但我相信,以其为代表的重工业电影制作模式,以及追求极致沉浸感的效果呈现,这条基本路线是没有问题的。
电影的另外几个特点是:
1、剧院效果。譬如说一些喜剧片,你一个人在家里看,那是笑不出来的,但如果一群在电影院里看,观众间情绪互相带动的效应就使得电影十分有意思了。所以一些精密打磨过的“无脑”喜剧片,反而是电影的特长所在。
2、信号性社交效应。譬如刚刚过去的情人节,吃饭->电影->开房,这大概是约定俗成的一条龙了吧(我真的不是老司机~~~)。看电视是无法达成这一效果的。此时的电影,就是一个社交信号的功能,它老老实实服务好情侣们的情趣需求就好了。另外还有春节的合家欢需求,暑期档的学生社团交际需求等。这些需求就需要电影切实摆正心态,针对人们的社交需求做好片子就好了。
那么,以上的这几点,就可能与基础IP,明星主创等因素一起,成为甄别电影项目前景的重要考察点。
影院方面,以我个人的感觉,目前电影行业在摄制端的技术水平是够的,但在影院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则不尽如人意。好的影片效果,还得好的播放设备才能呈现。我前两天去大钟寺新华国际影城的双机4K厅看了一场《西游伏妖》,那个画面的精细度,放映的亮度,以及3D效果的呈现,确实是不同凡响。我最近也去其它的几家影院看过片子,可能是他们的设备相对老旧了吧,画面都污涂涂的,昏昏沉沉,效果完全出不来。有一家的3D效果甚至还带重影(是戴上眼镜后依旧有重影),看完我都快成斗鸡眼了。如果是这种观影体验,我确实还不如回家躺沙发上看《十里桃花》,更勿论请朋友一同观影了。
所以,目前影院设备的更新换代,确实是影投行业里面临的重大课题。但这里又是个麻杆打狼两头怕的局面。影院方面怕设备更新了,而可放的高品质片子不足,浪费了投资。制片方面则怕投入重金拍了效果好的片子,却被前端影院的放映设备给毁了。这里就需要一个产业链前后端的协调机制。一个可能是以万达、定军山为代表的电影全产业链集团,可以自行制定电影科技进步的路线图,实现上下游联动,成为行业竞争的主动者,以此实现对其他影业集团的竞争优势。另一个可能是未来国家通过电影业反垄断政策,禁止出现全产业链影业集团,则此时可能以某个电影局下属事业单位为基础,成立相应的电影科技发展协调机构。以上状况,以第一种情况可能性为大,具体如何,还需看日后的发展了。
另外,影院的建设和运营,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打磨。类似影院前厅的布局啦,应该引入一些什么社交性游戏啦,以及是否可考虑将影院作为系列社交性消费的入口,具体而言就是春节代卖年夜饭啦,情人节代订情趣房间啦(我真的真的不是老司机!!!),都是可以探索的路子了。
随便所想,随便所写,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