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一】15:无论贫富,皆可有品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chǎn),富而無驕,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 「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 「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注释】

1、谄:巴结、谄媚。

2、何如:怎么样呢?《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又有作“贫而乐道”者。本文取“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切磋琢磨四个字是平行关系,分别是指对于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手法;另一说法是“切磋”是加工象牙和骨的递进关系,切了还要磋,而“琢磨”是加工玉石的递进关系,琢了还要磨。两种说法都可表示不加工不成器并且还要精益求精的意思。

5、赐:子贡的名,老师对学生可以称呼其名。

6、诸:同之。

7、往、过去的事情。这里比喻已经知道的事。

8、来:未来的事情。 这里比喻未知的事。

【学译】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一、“先跟后带”沟通术

先跟后带,是现代实践心理学中使用的人际沟通技巧之一,即,在人际沟通中,当其中一方说出自己的观点后,另一方不同意或者要说出自己的观点,但不是直接就否定或批判对方所说的话,而是回应“你说的有道理”,然后,再以“是不是还可以怎样怎样”或者“如果还能怎样怎样可能就更好了”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意见。

也就是说,以认同和肯定的语言回应,通过先接受对方的观点或态度,让对方感觉到被理解和尊重,然后再带领对方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在对方走出原本的思维框架后,再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先跟后带”技巧的概念在上个世纪被提出,现在已经在心理学实践中和管理实践中被普遍应用。

通过读《论语》以及从其他有关孔子的记载,发现,原来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典型的“先跟后带”的沟通技巧演示。

比如这一节师生对话。

当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怎么样,孔子先是给予肯定:做到“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是很可以的。接着,孔子说出自己的观点,如果能“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就更好啦。

显然,孔子有自己要申明的主张,但是他并没有一上来就对子贡说:“做到这个算什么?”、“就应该怎么地怎么地……”。

如果直接否定子贡的感悟和体验,不仅可能打击子贡学习悟道的积极性,子贡也许还要急着为自己辩解,师生谈话就会变成争论,孔子甚至都未必有机会说出自己的主张。

子贡是孔子学生中的富翁,应该也经历过由贫到富的发展轨迹。所以,子贡会跟老师探讨贫者和富人的态度问题,而且如果子贡能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那是很可贵的,当然不应该否定他,更不能打击他。

图片发自简书App

甚至,我们推测,子贡当时正好遇到了某位贫者对自己这位富人很是谄媚奉承,而自己作为富人却并没有傲慢示人。所以,子贡对贫与富有了体悟,也觉得自己修养得不错,到老师那里是要找个表扬的。

如果对话的背景是这样的,那孔子真是懂得识人,有着高超的教育技巧。

二、为什么孔子的理解更高一筹?

子贡体悟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真的是很不错了。但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在贫或富的境遇中“不要做什么”的境界。

如果把“不要做什么”作为一种行为规则,在操作性上就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对当事人来说,知道不要做什么,并不能解决到底应该做到什么的问题。

子贡能够“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可以说子贡是尽善了。而孔子的“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境界,则不仅尽善,而且尽美。

尽善体现在怎样为人,可是一个贫穷的人或者一个富有的人,又该怎样处事呢?

何况,“贫而无谗”可能是只是因为“忍”,“富而无骄”可能仅仅是在“装”。如果哪一天忍不住了,装不下去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也许就坚持不下去了。

孔子则对一个人在贫和富的境遇下如何处事,提出了更高的境界,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行动方案”。

贫而乐道——贫穷的人,不仅在他人面前不失人格,保持风度,还可以在贫困中找到自己生活的追求和乐趣,自觉地在道义上追求更高的修养境界。积极乐观,乐在其中。不仅自尊,更能自爱。

富而好礼——富有的人,不仅在他人面前不傲慢,还能够遵纪守法,恪守规矩礼制,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以仁爱之心待人。

三、提高认知水平的示范

子贡悟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在老师的启发下,又认识到不仅“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还要上升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人生更加主动,态度更加积极。

这种对境界进步和提升的追求,好有一比,象牙玉石从普通的材料到变成精美的艺术品,需要不断地精心打磨雕琢——原来,《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表达的就是精益求精的意思!

子贡的感悟体会,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认为可以和子贡讨论《诗经》了,认为子贡是一个能够举一反三的学生。

子贡能够在这次学习中,得到精进,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正是给我们演示了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

《诗经》学得熟练,自己勤于思考,善于提问题,然后,把学到的知识和概念能够有效关联起来,形成新的认知。

四、讨论《诗经》的资格

师徒俩在说贫富问题,子贡得到关于贫富的新知后,把话题拉到了《诗经》上,最后,孔子竟然说,今天的教学得出的结论是,子贡有资格讨论《诗经》了。师徒二人仿佛在说密语,猛一听还真不容易转过弯来。

为什么孔子认为子贡是可以一起讨论《诗经》的人?因为子贡从孔子对贫富问题的进一步阐释中,对《诗经》产生了新的感悟。而他的感悟正符合孔子对于《诗经》的认识和定位。

《诗经》中很多诗歌,字面上来看,是说的男女之情,甚至男欢女爱,但是,如果读《诗经》就只看到了表面意思,孔子认为那代表思想肤浅有问题。

首先,当时的政治关系复杂微妙,而《诗经》的语言含蓄,又有文化内涵,因而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成为当时的“官方语言”,朝堂上贵族大夫文人之间对话时,要用到《诗经》作为“引用”材料。要说什么事情,得先吟诵一段《诗经》中的相关句子,再开始说自己想说的话。

这种情境下,对《诗经》的学习很重要,对《诗经》的理解也很重要。只有从一首诗的字面意思中,理解并挖掘出更深层的含义,才能在适当的场合下作适当的运用。如果只看到诗句表面上的辞藻和艳情,如何能引用恰当呢?

所以,当子贡能够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描写工匠精神的诗句中,能够配料熬一锅个人修养上追求更上一层楼的“高汤”。

于是,孔子才很高兴地说,来,你是可以跟我一起喝汤的人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
    azao阅读 1,170评论 0 0
  • 杯子里,装满了江湖 有无数的真话,假话,客套话 有兄弟情深与喜怒哀乐 喝一盅,五脏翻滚 昏了头,大了胆 而江湖,依...
    雷慕阅读 293评论 0 1
  • “梦想”,是高频词,媒体上出现的频率可谓铺天盖地,就连闭塞的边远小镇,也随时可见“中国梦.劳动美”之类的横幅高高悬...
    彭臻华阅读 384评论 0 2
  • 朋友圈一位好久不曾联系的朋友发朋友圈说“离高中毕业已经五年了,现在的自己已经变成了当时想要成为的样子,希望下一个五...
    酥酥酥000阅读 326评论 0 2
  • 每个人都是一朵云,一朵惊艳的玫瑰云,一朵恬静的雏菊云,或是一朵淡雅的睡莲云,都会被一阵风牵走,只要云想走,谁...
    杨二妞阅读 380评论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