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足迹》

《魏了翁足迹》第三十一回:进京辞别凌云山

凌云山,乃古嘉州胜景,乐山大佛坐落于凌云山心脏部位。遥峙峨眉俯瞰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的“三江汇流”,为贵阳人海通法师建造,是川人水路出川之必经之地。

凌云大佛建于唐代公元713年,历经九十年完成,通高71米。凌云山与下游离堆合成“巨型睡佛”,心脏处正是弥勒大佛。

魏了翁多次东下临安,走水路至叙州(宜宾)入长江而下,都经大佛脚下南去,更在对岸的壁津楼与张太博方叙旧谈尽天下事。

三日后,张方于嘉州码头送别魏了翁,二人看着对岸凌云山大佛,想到“此一去,便是良辰好景虚设”,不禁感叹。鹤山先生再作《水调歌头》一首答谢张太博道:

千古峨眉月

照我别离杯

故人中岁聚散

脉脉若为怀。

醉帽三更风雨

别袂一帘山色

为放笑眉开

握手道旧故

抵掌论人才

山中人

灶间婢

亦惊猜

江头新涨催发

欲去重裴回

世事丝丝满鬓

岁月匆匆上面

渴梦肺生埃

酒罢听客去

公亦赋归来

(见许永驰著《魏了翁诗词文》)

作罢词和,二人撒酒而别。

魏了翁一想到此一去,又是风雨兼程路,只为国事,离乡也无由。

再见矣,峨眉月。

再见矣,大四川。

何时更重游。

凌云山大佛

《魏了翁足迹》第三十二回:朝天门望呼归石

朝天门,原称“古渝雄关”,在嘉陵江入长江的交汇处,南宋时代朝廷从杭州发往川蜀的文诏,经长江而西上在此登岸,为表明对朝廷的忠心,地方有司便效法临安皇城的大门“朝天门”,而将古渝雄关改名为朝天门。

对岸弹子石下临的长江中央,有“大禹治水石”,名“呼归石”。朝天门码头是出川水路的要津,李白出川有诗曰:“峨眉山月半轮秋…思君不见下渝州”的名句。

魏了翁每次东下临安,都在渝州盘桓,得适时知渝州府的亲家好友虞刚简的款待,鹤山先生并带去老家橘子红了的果实看望亲家。并作诗和多首,其一曰:

故山朱果恰离离

翠竹青蒲护众菲

梦里不知身造阙

闲随白鹤照江衣

又曾携女婿虞退夫(虞刚简之侄)在游历长江中下游后到达渝州,错过了端午节,虞刚简依然以粽子招待亲家及侄儿。魏了翁和虞退夫翁婿二人大为感动,欣然以诗相谢亲家曰:

蓬窗暑雨气低垂

不记龙舟竞渡期

诗卷打门惊节序

满盘角黍正累累

(见许永驰著《魏了翁诗词文》)

魏了翁每次离开渝州,自朝天门登舟,回首仰望古渝雄关,远看对江的“呼归石”,鹤山先生作别巴蜀,不知呼归几时。待船行至大江中心航道,不禁潸然拱手。

古渝雄关朝天门

《魏了翁足迹》第三十三回:读书鉴亭大佛寺

鉴亭阁,古称文风阁,又名魁星阁或“了翁亭”,位于渝州潼南大佛寺内。魏了翁于嘉定七年(公元1224年),以潼川转运判官行遂宁府县事往大佛寺巡视,勒石亲书亭阁为“鉴亭”,并过此亭读书(见《潼川县志》),后人有诗赞魏了翁所题鉴亭曰:

鹤山真迹走蛟虬

荒废而来几十秋

神物护持光射斗

何人为我把亭修

又有一联曰:

破关而来,一亭独立江表

了翁不见,五蕴空似禅门

因魏了翁常在鉴亭讲学读书,开创了文人于佛寺讲学的先河。

因潼南当地以鉴亭追赠给太师、大教育家魏文靖公而富于灵气并拜祈,至今将鉴亭尊为“了翁亭”。

潼南大佛寺鉴亭

《魏了翁足迹》第三十四回:莅大足题宝顶山

宝顶山,乃华夏佛教胜地,在渝州大足北,为南宋高僧智宗法师赵智凤于公元1174年返乡开启建造石窟寺。历时七十年完工,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素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赵智凤秉承唐密宗柳居直本尊之“柳教密宗”于宝顶山发扬光大。历代题刻众多,将华夏“石窟艺术”推向高峰。

魏了翁于公元1224年与安徽人杜孝严应智宗法师赵智凤之邀到宝顶山,并于大佛湾妙智宝塔下壁篆书横题摩崖匾“毗卢庵庐”,落款暑为:朝散大夫守太常少卿兼国史院编修宝录院检讨官魏了翁书。

又一起来到大佛湾广大宝楼阁图,于其下壁作摩崖匾,与杜尚书同时上下题写,鹤山先生以楷书题“宝顶山”于圆觉洞,落款暑:临邛魏了翁书。

使后世至今可一睹魏了翁之书法韵底。(见大足圆觉洞题刻)

大足圆觉洞

《魏了翁足迹》第三十五回:慕程子拜点易洞


点易洞,位于涪陵之长江北岸北山坪南麓,乃“程朱理学”发祥地之一。

公元1095年,程颐被贬涪陵,于北岩石洞点易立说著《易传》,历时六年。公元1208年,涪州牧范仲武命名石洞为“点易洞”,立程颐像。时涪陵人、程颐弟子谯定相助功不可没。

魏了翁在家乡创立“鹤山学派”受程颐点易洞的影响巨大,在沿长江东下临安经涪陵时,亲往涪陵长江对岸的北岩拜谒点易洞胜迹,仰先贤于石洞著书立学之不易,提醒自己为学不断,初心不改。

魏了翁在北岩点易洞俯瞰大江东去,作《游北岩之畴昔梦作二诗觉而仅记一》曰:

时事雕壮心

词华误双鬓

昨梦忽儆予

觉来起孤愤

五官予所司

此梦乃予训

是心协蓍龟

是气通祲煇

形骸且不察

理性抑难尽

昨筇度云壑

疏林露鹰隼

暮归踏江声

寒流烛蛟蜃

惕思怀襄日

气势如项陈

天根忽晨见

卷去不盈瞬

犹然玩文采

吾果不知分

饮儁羽未忘

依前赋分韵

有了程颐石洞点易立说之激励,鹤山先生后被贬五溪,在条件艰苦之际,依然复建鹤山书院,讲学著书教化蛮荒,成就一代圣贤。

涪陵北岩点易洞

《魏了翁足迹》第三十六回:观水文游白鹤梁

白鹤梁,在涪陵长江中,只有在每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的枯水期露出江面,为东西长约1600米、宽约16米的天然石梁,因常年有白鹤栖息其上,故名“白鹤梁”。自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始刻长江枯水季节之水文观测记录于石梁上。被誉为“世界第一水文站”。刻有“石鱼”十八尾,有“石鱼出水兆丰年”之记载。在白鹤梁上隔长江远观北山坪上点易洞。魏了翁每次长江东下,船过白鹤梁,作为“水利家”的鹤山先生泊舟登梁考察学习白鹤梁上自唐以来的诗词水文题刻,更为书法家的魏了翁津津乐道。

游罢白鹤梁,复乘舟过江到北岸北岩下拜程子的点易洞。

涪陵白鹤梁

《魏了翁足迹》第三十七回:船过忠州道乐天

忠州港,即古临江县,今称忠县。因唐太宗感念临江县忠勇之士辈出,故更名忠州。公元816年,因白居易由九江司马调任忠州刺史,乐天先生与弟弟白行简及好友元稹一起溯江而上赴忠州上任,船到西陵峡口的南津关,便一同舍舟登岸,去游览下牢溪绝壁上的“三游洞”,史称“前三游”。魏了翁从渝州东下过忠州,上岸拜谒乐天先生遗迹,复又下水路到达西陵峡口,亦于南津关下船至下牢溪游三游洞,见洞内石壁上尽皆前贤诗文,有白乐天与其弟白行简及元稹的“前三游”诗文,再回思前朝苏东坡一家的“后三游”,无限缅怀白居易(乐天先生),亦即景作《题三游洞》诗两首,其一曰:

可怪忠州与虢州

偶因起废得兹游

苏欧诸老亦何德

千古联芳未肯休

(见许永驰著《魏了翁诗词文》)

鹤山先生因景怀古,想起自己也是“宦途沉浮”,更加深了与古人的唱和之情。

忠州港

《魏了翁足迹》第三十八回:川东门户老万州

万县,乃川东门户,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而得名,远古有璀璨的大溪文化,是“秦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州老码头更是水路出川入蜀之要津。历来多得文赞。杜工部诗句曰: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魏了翁每次东下临安,西返巴蜀,多临万州。得时任万州郡守的好友亲家虞刚简(沧江先生)的款待,二人多有文对。

鹤山先生为赴任川北潼川汉州等地,于万州码头舍舟登岸走旱路,虞刚简见亲家又将风雨兼程,于巴山飞雪亭相送,举杯相别之际,魏了翁回思从湖北入川的一路艰辛,再想到巴山前路的险峻,特作《飞雪亭》长诗以赠虞刚简,在《飞雪亭》长诗中写道:

自荆入蜀路险绝,墨猿声中胆欲折。万州江头舍舟楫,又趣担簦穷岌页。危磴连云如积铁,乱石砭足十九跌。仆夫流汗马吐舌,遥望盘龙拄天胁。悬瀑落岩喷霏屑,中间有亭曰飞雪。十里阴风寒入发,人言此地无六月。火云射地人不暍,谁知利欲所熏灼。以身试险车结辙,伐性焚和火如烈。试於此亭解羁绁,呼取大斗酌甘洁。

一饮令君消内热。

(见许永驰著《魏了翁诗词文》)

每过万州就入了家邦,魏了翁更坚定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大略。万州码头和巴山也记下了鹤山先生辛勤来往的足迹。

万州码头

《魏了翁足迹》第三十九回:惊涛骇浪滟滪堆

滟滪堆,乃长江奇险,位于瞿塘峡西口之白帝山下长江中。长三十、阔八十、高四十。江水过处与巨石撞击,掀起冲天巨浪,过处形成巨大漩涡,与白帝山形成“回水沱”。东望夔门,西看夔州。北岸有诸葛丞相入川时预设在鱼腹浦口的八阵图。苏东坡出川东去,见滟滪堆之奇险,写下《滟滪堆赋》曰:

“世以瞿塘峡口滟滪堆为天下之至险,凡覆舟者,皆归咎于此石。以余观之,盖有功于斯人者。夫蜀江会百水而至于夔,弥漫浩汗,横放于大野,而峡之大小,曾不及其十一…”(见《苏轼文集》)

杜甫、苏辙、陆游等在出川中均有诗文描述滟滪堆的雄奇。

魏了翁过滟滪堆,仰先贤之大作,历峡口见滟滪堆水石相击之气概,想起川东门户的壮险,后又去了川北大剑山,思巴蜀该“固若金汤”而不惧蒙人来犯,亦写下《蜀山险》一诗单赞夔门剑门曰:

江有瞿唐限

陆有双剑蹲

如熊罴当道

如虎豹守阍

屹然东北隅

奠此西南坤

昔岁在单阏

白日尘沙昏

人心不足倚

恃此两长垣

舟车之出入

筦钥有司存

衔舻下鱼复

委辔充剑门

薮逋乃如此

天险何足言

况於多蹊隧

不逮昔所闻

烈烈张睢阳

英英顔平原

古之善守国

人心以为藩

(见许永驰著《魏了翁诗词文》)

魏了翁感到陆路水路于蜀中均有天险,只需加强沿江武备足可以抵御北兵的南侵,遂有了足够的底气。

滟滪堆

《魏了翁足迹》第四十回:卧龙山记论武侯

卧龙山,位于夔州东北,有龙岗诸葛祠。《夔州县志》记载:诸葛亮于夔州之胜迹,是以卧龙而名。杜少陵游卧龙山武侯庙有诗曰:

大贤为政即多闻

刺史真符不必分

尚有西郊诸葛庙

卧龙无首对江濆

宋咸平二年(公元1002年)于卧龙山建咸平寺。魏了翁于南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应咸平寺主僧惠行请托,到夔州卧龙山作《夔州卧龙山记》:予久闻夔州卧龙山胜,耆旧相传诸葛忠武侯驻军此山池名饮马,田曰东屯,山址距城垣仅隔浓东一水,上有咸平寺,由大士祠过观音泉越野桥有一大亭,遥见峽璧嶙峋,水声潮湃。贤桥之路又通东屯,今山之有祠也,尽关乎世道之变而莫知始于何时,子美之诗曰:

蜀主窥吴幸三峡

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

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

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

(见魏了翁《夔州卧龙山咸平寺记》)

由魏了翁在夔州所作《卧龙山记》与鹤山先生在成都所作《朝真观记》记载,可知今日之武侯祠以“君臣合祀”之由来。

夔州卧龙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魏了翁足迹》目录 第一回、奎星光耀长秋山 第二回、二魏五高栋梁才 第三回、欢娱读书秋山阁 第四回、寻石作砚响水滩...
    刘家武阅读 218评论 0 4
  • 《魏了翁足迹》第二十一回:走川北赞剑门关 剑门关,有“大剑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之誉,剑门天下险之名。为入...
    刘家武阅读 64评论 0 4
  • 【按】南宋,是地理版图最小的中国、又是文化发展最大的中国;是军事实力薄弱的中国、更是经济实力最强的中国。 《魏了翁...
    刘家武阅读 40评论 0 0
  • 【按】南宋,是地理版图最小的中国、又是文化发展最大的中国;是军事实力薄弱的中国、更是经济实力最强的中国。 《魏了翁...
    刘家武阅读 47评论 0 1
  • 陆游诗集(Z1) 杂赋 养疾清溪曲,风林几著霜。细书如助嬾,薄酒不成狂。 老叹朋侪尽,闲知岁月长。柴门偶一出,倚杖...
    汉唐雄风阅读 10,367评论 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