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弱於水篇《老子指歸》诗解
题文诗:
真情所覆,天地所載,陰陽所化,日月所照,
盛衰存亡,與時變化,積堅者敗,體柔者勝,
萬物有情,情通自然.真水有情,觸石貫金,
崩山潰堤,周流不息,廣大無窮,修遠無涯,
明不可蔽,强不可加,濁而能清,少能復多,
危能復寧,疾能復遲,與時變化,死而復生;
浸濡萬物,養育羣形,布施不費,贍物不衰,
情注四海,而不有功,情配天地,而無以爲.
優游毫釐,翺翔九野,强扶天地,弱沉毛羽,
微積集少,以成江海,上下無常,終而復始,
真情所至,通无化有.形體柔弱,動静待時,
不設首響,和淖潤滑.百工之治,漚爛金石,
破堅折剛.平微正妙,解緩羣形.和調五味,
蕩滌臭腥.攻堅陷大,非水不行.至水至清,
至清至弱,至弱至柔,至柔至无,至无至广,
至广至神,至神情真,真水至情,向死而生.
正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先。其無以易之矣。夫水之勝强,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之能行。聖人言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國不祥,是爲天下王。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指歸】:
道德所包,天地所載,陰陽所化,日月所照,物類並興,紛繆雜亂,盛衰存亡,與時變化,積堅者敗,體柔者勝,萬物之理,自然之稱也。是故,水之所以能觸石貫金,崩山潰堤,周流消息,淪於無貲,廣大無窮,修遠無涯,明不可蔽,强不可加,濁而能清,少能復多,危能復寧,疾能復遲,與時變化,死而復生,浸濡萬物,養育羣形,布施而不費,贍物而不衰,注四海而不有功,配天地而無以爲,優游毫釐之内,翺翔九野之外,澤及蒼天之上,槃積黄壤之下,强扶天地,弱沉毛羽,微積集少,以成江海,上下無常,終而復始,進退屈伸,近於道者也,以其形體柔弱,動静待時,不設首響,和淖潤滑也。故百工之治,殊事異方。漚爛金石,破堅折剛。平微正妙,解緩羣形。和調五味,蕩滌臭腥。攻堅陷大,非水不行。
夫何故哉?衆物熊能,莫之與雙也。故水之滅火,砥之利金。角齒傷折,舌耳無患。卑損制驕暴,雌辱勝大怨。天下莫不知,世俗莫不聞。皆用私心不已,莫有能行。故言爲禍匠,默爲害工。進爲妖式,退爲孽容。勞而無德,苦而無功。長去昭昭,久陷冥冥。大變爲小,存化爲亡。是故,明王聖主將傳國家,必有誓言:受國之垢,爲社稷之主;受國不祥,爲天下王。
何謂受國之垢?曰:食民所吐,服民所醜,居民所使,樂民所苦,務在順民,不遑適己。故民託之如父,愛之如母,願爲臣妾,與之俱死。是以,處寒礊之地,沙石之壤,僻迥之國阨狹之野,困辱爲榮,存其宗祖,變禍爲福,長爲民主。
何謂受國不祥?曰:忍民所醜,受民所惡;當民大禍,不以爲德;計在喪國,不失天心;慮在殺身,不失民福。天地與之俯仰,人物與之反側,隨之東西,附之南北,所加者亡,所圖者服,天下蕩蕩,并爲一域,向風仰化,靡不蒙澤,故能矯邪振亂,無所不克,變化淫敗,以爲敦樸,功德至大,名勢窮極。夫何故哉?柔心弱志,輕己重民,安於醜辱也。
是故,正言若反,莫之能覆;近而若遠,莫之能測;求之大遠,莫之能得。何則?奢侈在己,素儉於人,邪枉在躬,求正於民;患禍生我,請福於天。天地示之不能見,神明告之不能聞。釋是廢然,好用私心。身動於此,事應於天,去己怨彼,天下大昏。罔以明法,誅以信刑,名實有孚,賞罰得中。公平無私,踰失天意,正直不邪,益失民心。刑戮并用,而姦益起,賞深賜重,而亂益生。當此之時,善人中罔,賢者陷刑,雖得名實,何可善焉?
是以聖人,執道之符,操德之信,合之於我,不以責人。故有德之主,將欲有爲,必稽之天,將欲有行,必驗符信。求過於我,不尤於民。歸禍於己,不怨於人。故是非自定,白黑自分。未動而天下應,未令而萬物然。
無德之人,務適情意,不顧萬民。政失亂生,不求於身。專司民失,督以嚴刑。人有過咎,家有罪名。百姓怨恨,天心不平。其國亂擾,後世有殃。
是故,天地之道,與人俱行。無適無莫,無疏無親。感動相應,若響與聲。静作相隨,若影與形。不邪不佞,正直若常。造惡與之否,行善與之通。柔弱與之相得,無爲與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