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说养老-24-21)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实行企业年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合”、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政策体系、住房制度、长期照护制度试点、托幼服务体系、老年服务体系、医养结合、城乡低保、政府兜底、鼓励商业保险等一系列改革,建成一整套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标准也日益提高,病有所医和老有所养逐步落实,应对老龄社会问题的准备越来越充分,正在从“未备先老”走向“边老边备”。
从健康层面看,中国是从“未康先老”走向“康老同行”。中国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快速提升到2019年的77.3岁。但是“活得久”不意味“活得好”,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口的失能和半失能率为18.3%,以当年老年人口推算,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超过4000万人,预计21世纪中叶将要接近1亿人;以2008年老年人残障率5.6%测算,当前残障老年人规模约为140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6.4岁,但是平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老年人带病生存期将近8年,中国老龄社会的“未康先老”特征明显。(老朱说养老-24-21)
“未康先老”并非常态化的僵局,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中国老龄健康事业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所以健康老龄化是一个重点。
从区域层面看,中国是从“农村先老”走向“城乡共老”,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和老龄化程度均高于城镇,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格局明显,“农村先老”成为当代中国人口老龄化浪潮中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但是随着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先老”的区域特征,将不可避免地向“城乡共老”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