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里“锚定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对任何东西的价格判断,都需要锚,你设计怎样的锚,怎样抛出你的锚,对人们的购买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此,我想到了何止是购买行为,很多时候人们都会面临设“锚”、抛“锚”的情况。“锚”也可以理解成标准,标杆,甚至心理预期。
“锚”无处不在。买卖时,买方和自己心理价格比,看能占多少便宜;卖方和自己成本比,看能有多少利润;在这里,“锚”是心理价格和成本。学习时,学生和投入的时间、金钱比,看学完这门课程,对自己的成长和利益有多大帮助;老师和投入的时间、金钱比,看出售这门课程,对自己的利益和所得到的社会效应有多大范围;在这里,虽然都是时间和金钱,但是此“时间、金钱”非彼“时间、金钱”,道理你懂的。从做人来说,这个范围更为广阔,小到一个情绪,大到过完这一生,我们都在设“锚”,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事件,数不胜数。
在这里,有些“锚”是主观的,被人为设定的。例如,被拿来作为“锚”的人,我用不用他做“锚”,都不会影响人家的进步,我只能向人家看齐,学人家的努力。有些“锚”是客观的,现实存在的。比如事物,你看与不看我,我就在那里,不会因为你的嬉笑怒骂而改变自己的样子。无论哪一种“锚”,都可以看作是被“人”强拉硬拽来的,没有人会在之前问“锚”一句“你愿意吗?”
设“锚”行为,本身就被人赋予了感情色彩,不论是谁,只愿意拿自己愿意拿的人或事或物来作为我想要的“锚”,这个“锚”可以被无限接近,也可以被远离,可以被认为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可以被放大,也可以被忽视,没有评判标准,也没有对错是非;说白了,它得符合“我”的心理预期,随心而设,随时摒弃,需要就拿来,不要就放弃。
一句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只不过拿来对比的是“人”,伤害的也是“人”。
从来“事物”都很简单,复杂的不过是人心、人性罢了。
耳边又响起,
妈妈说:“你看隔壁王阿姨家闺女,学习好,钢琴还过了八级,你看你每天就知道瞎跑。”于是,“别人家的孩子”诞生了。
老师说:“杨洋作为我们班班长,既认真负责还不耽误学习,我们要向他学习。”结果,“标杆”产生了。
老板说:“小李同志工作认真积极,待人接物大方,不愧为我们的储备干部,前途无量啊。”哦,天哪,他什么都做的好,难道他有三头六臂吗?
老公说:“看看我们同事家老婆,又能赚钱养家,还可貌美如花,你怎么不能两全其美呢?”我不生气,因为男人常说,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或许哪家老公还看着我不错呢。
孩子说:“妈妈,怎么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啊?看看小雨家奶奶都能辅导她做作业哦。”我一脸懵圈,小雨奶奶做了一辈子革命教育工作好吧。
以上都在证明一件事: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而我不想去对比,好吧?!